
近年来,频频有“老茶”在国内各大拍卖会上亮相,成交价屡创新高。这些“老茶”有个共性:整筒,品相完整,无不标榜“弥足珍贵,稀缺”,年代动辄“民国”、“二十世纪初”。尤其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拍品的文字说明,诸如“桶内有内票”、“条索清晰”、“汤色粟红明亮”、“茶气强烈醒神”……这些描述细腻的信息是否可以表明,上拍的“老茶”之外还有备份?否则,隔着外包装竹箬如何知道里面的情况,甚至汤色、口感都一清二楚?声称已经绝版了的稀缺拍品,要么是持有者喝剩下的,要么仓库里还有一大堆,如果坚持说存世只有这一筒,那只能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得通了:拍品持有者具备透视、隔空品茶等多项特异功能。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部拍得不错的电视剧《傻儿师长》。男主角樊傻儿落魄江湖,在街上捡了堆牛粪,当作包治百病的祖传药材叫卖,居然引得路人竞相抢购。剧中桥段固然有演绎之嫌,不过路人争买牛粪的心态与抢拍“老茶”的炒家们又有什么区别?
话说某年,有好(chao)事(zuo)者自费5万元,从“正规渠道”买回一饼陈国义签名版“八八青”,在茶博会上开汤品鉴。主持开茶仪式的某知名茶人品饮后,认为“香气、滋味统统全不对,更别谈韵了”,断定为“仿品”。陈国义方面则坚称系“正品”。这段公案着实闹腾了一段时间,虽不了了之,却足以说明年份茶“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偏差可以达到何等地步。
普洱茶唯一可靠的价格是出厂价。五年、十年或更久之后,茶质见高低。即使同一厂家、同一批次产品,不同仓储环境对后续转化品质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市面上的“八八青”不只有一个价格(且不论真伪),有年份的“老班章”也不可能像新茶价格一样整齐划一。至于来路可疑的陈年“老茶”,更应视为玩家的畏途,而非追逐目标。
衡量一款年份茶的真实价值,应撇开所谓品牌、作者、山头、仓储地等外在因素,以开汤表现论品质,以品质论价值,这是每一个头脑正常者应有的思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