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茶叶问世以来,从没有被其他产品替代过。在饮料市场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其它饮料也不可能取代茶叶。茶是健康饮料,是文明饮料,这是其它饮料所不可比拟的。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显现出茶的真正价值。但近些连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茶叶市场也面临着不少的尴尬和乱象。
茶叶茶市场的三大尴尬
尴尬一:市场尴尬 过于分散,企业长不大!
中国茶叶市场非常分散。目前我国有茶叶企业实体7万多家,产值700多亿元人民币,整体零售市场总量才400多亿。
单位规模弱小,影响力最大的几家,如中茶、天福和大益,年销售额也不过十几个亿,上亿元规模的也没超过100家,绝大数是千万元,百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微小企业。A股市场目前还没有一家茶企上市。作为全球最大的茶业企业,立顿全球年销售额200多亿,但在中国也只有5个亿。
尴尬二:品牌尴尬 消费者品牌缺乏!
在中国,茶叶从种植、生产到销售还都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茶树是由数百万茶农在一小块一小块土地上种出来的。茶叶的生产以手工作坊为主,成规模的大厂很少。茶叶的销售以茶叶个体店为主体。从茶农、茶厂到茶商,都在推容易赚钱的区域公用品牌,无力也无心去推广企业品牌。
所以,在中国,永远不缺好茶叶,但面对碎片化的产销格局,即使有一个很好的茶叶产品被研发出来,发明人要么面临该产品被市场给淹没的结局,要么将该产品的知识产权让渡出来。
尴尬三:消费者的尴尬 后继无人需求不匹配!
看看中国人的饮品更迭,80年代的咖啡,90年代的可乐,00年代的矿泉水,10年代的喝茶。茶必然重新被人们记起。茶是21世纪最大的绿色饮品,这是世界公认的。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6大保健食品中,茶被列在第一位;人们对绿色食品、健康食品、天然饮料有了充分认识,最终还是认为茶叶才是世界性的第一天然饮料,并被称为“二十一世纪饮料之王”。
在消费旺盛的背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企业对消费者却是一头雾水。
茶叶市场的三大乱象
乱象一:陈茶翻新 红茶最容易
去年的茶叶没有卖完是很正常的,一些茶商就会在今年继续包装销售。做品牌茶的,一年到头品质差不多;做季节茶的话,没能销售完就只能烘干后继续卖掉。
乱象二:以次充好 山寨茶泛滥
红茶不仅容易翻新,在品类和原产地方面也很容易混淆。据相关数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虽然英德红茶的种植面积与产量都有大幅提升,但实际的市场销量远远大于实际产量。2012年英德红茶产量近3000吨,2015年也才4000吨。而保守估计,去年英德红茶实际市场销售至少在6000吨以上。
市场销量大于实际产量近2000吨,而这2000吨从何而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来自于旧的红茶翻新,以次充好;二是来自于英德之外的茶叶产地,这些红茶俗称山寨货。
乱象三:包装随意 顾客可自选
茶叶包装并非越高档越好,只看包装,很容易被忽悠。一般来说,茶商和客人都可以随意针对购买茶叶的种类选择相应的礼盒。顾客可以自选包装盒也是行业内一大公开的秘密。包装随意搭配,用什么档次的盒子装什么样的茶叶,完全由顾客说了算。目前,茶叶市场的整体机制还不够完善,茶叶市场现在是“严进宽出”,相关部门应该对茶企的准入机制宽松,审核机制很严格,采取“宽进严出”。未来5~10 年茶叶市场的规范过程肯定是从散装、包装到品牌。
茶叶电商前景可期
电子商务发展至今,众多行业纷纷转战线上,茶叶同样在积极开辟电商渠道,并已成为销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
茶叶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可以减少中间成本,降低价格,但与此同时陷入了价格战,加上前期的投入与推广费用,导致九成以上的茶叶电商企业难以盈利。以淘宝平台为例,目前平均客单价在60至80元之间,主要销售中低端产品,相比线下实体店单次消费300至500元间,差距较大,制约着茶叶电商市场规模的扩大。
我国饮茶消费者有4.68亿人,占总人口的36%,人均茶叶消费量为950克/年,潜在人群和潜在消费量巨大。在2000年中国茶食品市场规模为121.6亿元,2013年已经超过千亿,年复合增长率在19%左右,茶叶市场前景广阔。
实体店的缺陷很明显,覆盖的人群极为有限,而互联网覆盖的人群广泛,对于进一步发掘市场潜力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年轻群体将成茶饮未来的消费主力,对于茶叶电商的接受程度会更高。当前茶叶电商的发展即使暂时不能令市场满意,路还很漫长,但总体而言未来前景依然向好。
茶叶电商是一块肥肉,每个茶行业从事者都想分一杯羹,但是更多的是无法达到预期,无法令市场满意。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茶叶交易平台不多,茶搜搜交易平台是其中市场潜力较大的一个。
茶搜搜交易平台覆盖全国50+城市,针对用户群体精准,无论是覆盖范围还是推广渠道都处于行业前列;通过商家买手认证的商户具有资质保证,所售茶叶商品均有品质保证,无论是商户还是买手都能放心购买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