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款茶喝明白,难不难?很难,也不难。
说难,是我们只能通过“喝”,来判断它的等次优劣,以及它未来的发展有无价值。我们做这个判断,是建立在对它此前从鲜叶到成品没有全程参与基础上的。没参与,没见过,现在拿茶给你要说好坏,是不是很难得说?况且,假若是在品茶场合,同饮的一些人各有说法,是不是也很无所适从,内心还会纠结——“到底谁对谁错呀?”
为什么又说把茶喝清楚明白,对它的品质有一个大体准确定位,不是太难的呢?
这里的道理在于:凡事都有方法,都要抓规律。以正确的方法和客观存在的规律,去认识、理解茶叶的现象与本质,学会这样去做,才不显得很难。
那么,正确的方法在哪里?不在漫无目标,不在毫无方向,在于我们要紧紧抓住它的三个方面,即“原料、加工、存储”这三要素。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茶叶,无论它产自哪里,构成这款茶品质的因素,就是这个“三要素”;而且,同一类别不同品牌茶叶的品质高低,决定的因素,也是这个“三要素”。
所以,“三要素”的作用与其重要性,是万万不可小觑的!你要说抛开“三要素”来谈茶叶的好坏,那无疑是欺人之言。
问题是,我们如何来判定茶叶的“原料、加工、存储”呢?
在原料方面,我们一要讲种植方式,二要讲等级标准,三要讲季节、海拔差,四要讲气候影响等。例如说种植方式,有机跟无机的相比,在滋味、香气、耐泡度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明显的差异。只要我们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分辨它们是不难的。
加工方面,我们要看的一是是否有品类品牌特性。每一个茶类及茶品,都有与其相符合的品质特征,那些特征有没有?显、较显、不显,甚至还有相似、相反,这些都是区分品质高下甚至真假的重要指标。二要看是否规范、适当,即是否按标准在做,做的是否恰到好处。比如杀青偏轻、偏老问题,比如黑茶类该做“活”的你做“死”了,那都不行。三要看工艺标准高低,这包括加工方式与每一加工步骤是高标准还是低要求,是精细化还是粗放式。如白茶以晒为好,而晒中以八、九成干为宜,反之就次一些差一些。
加工对茶叶品质影响所涉方面很多,不及详述。我们所要明白的,是茶叶的色、香、味、形,是通过加工来体现的,它们构成并决定了我们的感官认识及其效果。所以了解茶叶的加工制作,对判断茶叶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不能较为透彻明了加工的人,无法想象他能正确地评断茶叶。
至于茶叶的存储,这个问题一般地比较容易解决。存储得当不得当,变化正常不正常,通常只要有一定正确的保管知识,大都能分辨明白。无非是哪些茶要新,哪些茶需陈,哪些变化是正常的,哪些又是非正常的等。举如绿茶贵新、黑茶贵陈(一定期限),气味求正、霉味已废等。
存储里边比较深一点的,是翻新和做假的问题茶、年份茶。它们以假乱真,很“正常”的样子,给人的感觉是规范存储后的结果。你要辨出它们的“非正常”,除了要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技巧,还需得一些经验、阅历。实际上,这些茶它们起先是存储的问题,后来却又是“特定加工”的问题了。
从“三要素”角度理解茶叶,既是一个方法论,又要讲辩证法,要抓住茶叶规律性的东西来认识。
如说原料的茶多酚,就存在“海拔由高向低”的同时,“含量由低向高”这么一个规律,这是温度与光照不同所导致的。而反映在茶汤里,它体现的苦涩度,就会随其量的多寡而轻重不同,这也是规律。季节的道理也是一样。认识到了这些规律,你来判断原料的海拔、季节,是不是有了一个比较可靠的依据?
规律性的东西不少,如果我们把它们都把握好了,那么认识茶叶,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因此,知道“三要素”这个方法,并不意味你就会判断茶叶,只意味你判断的方向正确。真正把茶辨清楚、喝明白,必须下功夫学习、积蓄“三要素”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认识本质、认清规律,如此方能达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