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茶,也就是收集
茶叶毛料,为后期
拼配茶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曾有幸随郭子剑老师到云南
茶山收茶,下面将把这个过程讲述给大家。
郭老师1998年就到云南学茶。2002年起,他每年春季都会在
西双版纳待上两个多月,跟着“
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一起到各个寨子收购第一批
古树春茶毛料。
早期
勐海县城没有完善的酒店设施,所以他们都是住在寨子里,与
茶农同吃同住,还参与
茶农采摘、
萎凋、炒青、揉捻、
晒青的过程。就这样与
茶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几年下来,郭老师走遍了
勐海茶区的大小山头,还与当地
茶厂的厂长和技术师傅研究、交流,对
普洱茶的香气、滋味、口感和
制作有了更精准的把握。
从
勐海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
老班章。
老班章的村门已经修缮一新,旁边还竖起“禁止到茶地收购鲜叶”的牌,落款时间为2013年元月。郭老师说,这样是为了避免对珍贵
古树的过度
采摘,茶客只能到村里收购加工好的
毛茶。
由于
老班章炙手可热,
茶叶的真伪成了
茶人们最头疼的问题。但是,郭老师一点也不着急。早在几年前走访
茶山时,他就与几个
茶农结为好兄弟。每年
春茶季,他们都会按照郭老师的标准把
毛茶做好,等郭老师上山验收。
我们一行进门时,他们正忙着在锅灶上
炒制新茶,门口的空地上晾晒着加工好的
毛茶。见我们到来,对方一边高兴地招呼“郭老师来了”,一边把我们往屋里请。
炒制好的
毛茶,郭老师要先进行开汤审评。观
毛茶、闻
茶香、
品茶汤、察
叶底,然后评估如何在加工过程中进行调整、哪几款茶
拼配起来口感更好、决定收哪一款茶、什么价位、收多少。
这批
老班章的质量还不错,郭老师当场决定买下。在
老班章都是现金交易的,所以都要随身带着一大沓现金。然后,双方在纸箱上签名、标注,以防
茶叶被掉包。
三、收茶,并非所有茶都与我们有缘
第二天,我们去了另外一个村寨。几十公里的山路坑坑洼洼的,由无数急弯、陡坡组成,路面还十分泥泞,一不小心车轮就会陷进去。
又是开了近两小时的车,才来到一个
茶农家。郭老师熟络地与对方攀谈起来,闲谈中得知当地前几天都在下雨,
茶叶没法晒透,都要放在大棚里阴干。
随后,郭老师取了一小撮
茶叶,开汤品饮之后,认为口感太寡淡了,而且还带有杂味。对方马上表示可以降价出售。
但郭老师坚持道,“我们做的茶,以后要是卖不出去,留着自己也能喝。”如果
茶叶品质达标,一分钱都不会少,但是
茶叶质量不好,会影响后期的
拼配和
存储。
就这样,开了近两小时的车过来,才待了不到半小时,又要启程回去。虽然觉得花在路上的时间这么长,一点都不划算。但同时,又从心底里生出深深的敬意,对
茶叶的质量如此坚守,这是怎样一种
匠心?
在云南的短短几天,跟着郭老师四处走访、收茶,一方面对制茶、收茶的过程有了初步体验,另一方面,对郭老师又多了一丝感佩。专注
普洱茶19年,只做专业的
普洱茶,这,从来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当这些茶从云南山野里走来,当它们经过专业的初制、
拼配、储藏,逐渐
转化为我们喜爱的样子,你会深深地感受到,这一步步走来,唯有用心,别无捷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