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秘色瓷确为越窑青瓷
郑培凯以一组法门寺出土的文物图片,将现场听众引入了唐朝陆羽时代的茶饮文化。从法门寺地宫挖掘出来的一批唐朝茶器,是唐僖宗御用茶器,这些深藏在地宫、原本用来供奉佛祖的茶具,为我们了解唐朝上层社会喝茶的器具及饮茶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印证。
历史文献中一直有关于秘色瓷的记载,现代人却苦于不能完全确定。而从法门寺出土的器物中,传说中的秘色瓷得以见天日,之前学界推测浙江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法门寺的文物给予了确实的证据。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炉子样的物件罩着一批东西,一打开全部是茶具,这就是唐僖宗用的茶具。同时从地宫发掘出来的《衣物账》上有清晰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秘瓷色盘子,碟子共六枚。还有笼子、盐台二副、重十三两等等。这些茶器完全印证了陆羽《茶经》里的内容。
陆羽在《茶经》中有“邢窑白瓷不如越窑青瓷”一说。因为只有秘色瓷才能在饮茶时呈现出“千峰翠色”的美感。邢瓷虽白,也很漂亮,可是釉质不像越窑那种如冰的晶莹。陆龟蒙曾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将大自然带入茶碗里,这才是茶文化的意境。
“茶”字在唐朝之前是没有的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出现在晚唐。“茶”字在唐朝之前是没有的。唐以前茶写作“荼”,跟苦菜联系在一起。
在郑培凯看来,《茶经》之前是饮茶的“史前史”,唐之前的饮茶可概括为“草昧羹饮”,既没有对饮茶的系统记录,也没有规矩。新鲜茶叶放在锅里煮,跟喝菜汤似的。《茶经》包含的内容极广,讲了茶的功能,讲到茶可以超越普通的饮食,讲了24种茶具,绝对是“史无前例”。
陆羽了不起之处在于他创制了茶具,创制了喝茶的仪式,他把茶从随便喝喝的物质性饮品,提升到有仪式感、有精神境界的饮茶文化。
现在受关注的日本茶道,其起源就在唐朝,源头便是陆羽的《茶经》。陆羽的茶道到了宋朝开始有所变化,宋代点茶的方式,跟唐代烹茶稍有不同。宋朝点茶的方式,就是现在日本茶道的方法。南宋时,日本僧人、学者纷纷来中国求学,大多落脚在余杭附近的径山寺。学佛的同时也学习了茶道,带回日本,唐朝中国寺院喝茶追求精神超升,而日本茶道的特色便是所谓的悟道。
从文献资料可见,唐朝已经有茶政、茶税、茶马贸易,一旦政府开始收税,就说明茶已经成为经济的大宗了。
物质性的喝茶有了精神追求
相传,陆羽是个孤儿,从小生活在寺庙。相对于读经,他更喜欢读书。按照时下的说法,陆羽属于逆反的孩子,少年逃离佛事,浪迹天涯,他做编导、导演,带着戏班子到处走。陆羽工于诗文,可惜传世不多。
《茶经》文字并不多,共十章,从采茶工具、制造方法、茶器形制到如何煮茶、喝茶都有详细记载。陆羽的饮茶审美,强调统一性、整体性。喝茶的茶器非常重要,他创制24种茶器。陆羽认为大粗碗喝茶缺乏美感,他在《茶经》中对茶饼放在什么地方、怎么磨、用什么样的碾、用什么样的炉子等茶事一一规范。《茶经》破天荒地开启了茶之道,将物质性的喝茶提升至精神层面,这个就是人文精神的出现。
回看茶道的演变,宋代流行于宫廷和士大夫之间的点茶、斗茶,明清崇尚的清雅茶具,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其源头均来自于陆羽的《茶经》。
陆羽的贡献,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喝茶的精神境界和仪式,让我们一步一步进入自我修养的状态。郑培凯特别强调,“精神境界很了不起,但也不要以为下里巴人的喝茶方法不对,有人喜欢牛饮,也不要鄙视他。如果你有精神追求,就沿着陆羽这种精神境界一路追寻下去。”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