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当下这个社会,无论各行各业,出名最快的方式,无非是参加一场又一场的行业比赛或者专业审评并拔得头筹,茶叶界也不例外。
我个人对其他茶类的专业审评方式并不了解,单就笔者所在的普洱茶行业来说,我所见过的审评方式,无论是“363”、还是“25”,都是在茶汤入口后尝一下便吐掉了。有的审评场合,将茶叶出汤时间定为5分钟,并且一次出汤就立马定夺茶叶的优劣。我在想,如果有人用台地茶制茶,并在制程中进行了些许高温提香,而古树茶采用低温不提香工艺,面对仅有一次的出汤时间,我们看叶底闻香气,茶汤却不下咽,这样真的能正确的反映出茶叶的优劣吗?
假如有两次出汤时间,第二个五分钟过去后,台地茶会出水,而古树茶滋味依然醇厚。
又比如两款茶叶,审评者可以通过看叶底观茶汤来判断茶叶的制作工艺是否有缺陷,但是有一点,同样是普洱茶,饼压得较紧的茶叶一定会出现断面较多的情况,压得较松的茶饼断面也相对较少,如果茶汤仅仅停留在口腔,断面多的茶叶对口腔的刺激感一定比断面少的要强。那您说,这种刺激性是茶叶本身的口感呢?还是撬茶时由干茶呈现的状态产生的?
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普洱茶的审评过程中,仅仅通过看叶底、闻香气,在3—5分钟时间内即判定一款茶的好坏的方式过于武断,这些步骤仅仅能反映茶叶的制作工艺而非全部品质。茶汤入口不下咽,又何来我们平时喝茶挂在嘴边的回甘与喉韵,又如何能判断出一款茶叶真正的品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