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茶圈里,我们频繁地看到“古树茶”招牌,尤其是打着“纯料古树茶”招牌的企业和茶品也是数不胜数,从几十到几千块的古树茶比比皆是。古树、单株、母树、千年、纯料,野生……于是也经常会碰到茶友这样问老板:“云南的古树茶到底有多少?”每个老板都会不加思索回答你,“量很小,我的绝对是古树料,其它品牌商家的不好说”。
知道古树茶十大真相,你才不会被骗!
1 理不清的古树树龄
有多大树龄才算古树?有说300年,有说200年,有说100年,有说七八十年,这个不必过于纠结,总而言之不是台地扦插,密度没那么大,不需要打药就算及格吧。
事实上,古树的树龄其实是很难精确测量的,目前并没有太好的方法。科学的说,C14什么的用在这上都不靠谱,没有什么仪器能达到哪怕还凑合的结果。不仅活的难测,就是把树砍了数年轮,也可能因为气候土壤等原因出现较大偏差。
茶树的生长受到自然环境,土壤肥力,修剪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2 一座茶山不止一种茶
这个是新手最容易进入的误区。“老班章”和“老班章”,“冰岛”和“冰岛”大不一样。这不仅仅是树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树种不一样!品种不一样,喝起来能一样吗?茶圣陆羽曾说,阳崖阴林,在不同的茶山,优质茶园的位置和朝向各不相同,有的是阳光充足的好,有的是林地里的好。
“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没人告诉我?”那是因为花钱买名山的你并没有仔细研究过,当然如果你喝到是一家自己认可的,那不必研究得那么细也没关系。但是道理一定要知道:实际上在同一座茶山,不同茶地、不同茶农家所产得茶在当地人的心目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要以为同一座名山都是一个品质,一个价格!
“明前茶”是江南一带绿茶的季候概念,和普洱古树关系不大,在云南不同茶区甚至同一茶区的不同树种采摘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明前只能采少量,有的只能采芽尖,有的完全没有开采。多数优质的古树茶都不是明前茶。
比起“明前茶”,“头春茶”要略微靠谱一点,从大的范围来说靠前面采的茶的比春尾茶的要好一些,但是并不是 越前面越好。古树茶有其自身的规律,往往是春茶季期间的某几天茶质最好,前面、后面都相对逊色,这里面门道可深了,和植物自身规律、月相都有关系,这么玄的东西,有机会再探讨吧。
4 新茶不能完全体现茶山特色
刚做好的新茶和存放一年以上的古树茶差异有多大,这不好定量,平均来说,相似度不超过三成,经过一两年以后,基本六七成的感觉就有了。每年抢新也好,新茶品鉴也好,并没有多少合理性,所以我们建议边藏边喝,感受时间的魅力。
5 越陈未必越香
什么叫存放合理?就是满足三个要求,避免外界干扰,防止芳香类物质流失,合适的温湿度。这个课题很复杂,对于初级茶友来说,最重要的原则是要保持茶品的密封和合理的含水率。所以通风什么的就免了吧,那是为了防止发霉的,芳香类物质会快速流失。如果存茶还在考虑防霉的问题,说明还没入门呢。
6 是否古树和外形无关
常有各路大师通过干茶或叶底的外形来判断一款茶是不是古树茶,这都是胡扯。台地茶的品种简单;古树品种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括大叶种,也包括中叶种,小叶种;有长的、圆的、扁的、柳叶形、卵形、心形;有锯齿锋利的,也有锯齿模糊的;有叶片厚得跟皮革似的,也有跟纸那样薄的。这些外形差异都是品种不同带来的,和是不是古树茶没有很大关系。
7 理性看待名山
很多朋友一看是普洱茶,就认为用沸水冲泡就可以了,这样是欠考虑的。实际上绝大多数古树茶都不适合沸水冲泡,除非是存期十几年以上的老茶。大多数短存期的古树(七八年以下),冲泡的适宜温度在90度左右,过高的温度会掩盖香气的层次。
9 品鉴古树有内涵
这些年我们听说的关于普洱茶品鉴的常用词有“霸气”,还有相反的“柔”。而实际上,普洱茶的香气高达二十几种,关于口感的词汇也不少,关于体感的词汇亦远比其他饮品丰富。之所以目前大家还没有用上,和经济发展阶段,文化兴起的时间点不无关系。
10 神秘的茶气
听到茶气,有的人就觉得玄虚,实际上茶气是绝大部分喝古树茶的人都会有过的一种体验,如后背发热、渗汗、身体通泰,敏感的人会感受气血运行,在身体的一些穴位比如百会、涌泉等也会有感应。
茶气这个词是近年来兴起的,但是这些体验并非是现代人的发现,古人早就记载过,大家比较熟知的是卢仝的《七碗茶》诗,对茶气的描述不仅准确,也很优美。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