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茶最具争议的话题莫过于它的定义和归类。自从1973年普洱熟茶工艺诞生,“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属于哪类茶?”的问题便伴随而来,无论普洱茶发展如何迅猛,这一问题都是尾大不掉的硬伤。只要跨入普洱茶行业,无论你是做茶的茶农,经销的茶商,还是研究茶科学的、从事茶文化的、收藏家、普通爱好者…都经历过有人问这个问题时无法迴避又另人尴尬的场面。
在普洱茶这个新兴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随着关注和介入普洱行业的人群比重加大,提这个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一问题也犹如附骨之蛆,严重阻碍普洱茶的发展和状大,成为普洱茶发展道路上必须厘清和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
追根朔源
普洱茶的定义和归类之所以难以明确和弄懂,成为争议话题,有几个原因造成:
1
历史上,云南茶产区生产的,无论晒青、烘青、炒青、蒸青等工艺加工的,甚至涝青茶、竹筒茶、腌茶以及后来的滇红等,在外人眼中,都叫普洱茶,它是一个广义的统称概念。因为从普洱府所在的集散地流通出去的影响较大,所以叫普洱茶。换个地点,如果叫滇茶,叫银生茶或车里茶、大理茶、昆明茶也一样成立,都是云南茶的一种统称。
当然,这一论断又会引发两个问题:
1、是否必须是大叶种
前一问题只需看下倚邦小叶种的曼松贡茶记裁便可解释。后一问题,由于云南历史上地处边陲,山高皇帝远,内地先进的中原文化迟迟难以渗透传播,所以云南各地制茶工艺普遍落后,大多釆用较原始简单的晒青工艺,后来先进工艺逐浙传入,一些地方也用了炒青、烘青、蒸青等加工工艺,但最初用的还是晒青,后期其它工艺是从借鉴改变到稳定成熟。
不信?
2
传统六大茶的分类让普洱茶陷入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
根据陈椽教授茶类划分的本质含义,凡是从鲜叶到毛茶加工过程中为消减苦涩味和形成“黄汤黄叶”感官品质而采取了任何利用湿热条件对在加工茶叶进行任何程度的“闷黄”、“摊放”或“醇化”加工工艺的茶叶产品,又被归属于黄茶类……
。
3
相比03年的标准,08标准关键词是:云南大叶种、晒青和特定加工工艺,看上去简化多了,但含糊不清,于是又对“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和“特定加工工艺”等伤筋费脑的词汇进行了大量篇幅的逐条解释。如果为了看一个茶的定义而读完整本说明书,估计谁都没有那个耐心了。据该国标的起早人之一云南农大茶学系蔡新教授解释,“此国标是产品说明,不能用于茶分类和定义”。但既然是产品说明书,08标准就失去了对普洱茶分类和定义的价值,对普洱茶套用此标准来分类和定义,只能是乱上加乱了。
一语定义
那么,普洱茶是否真的难以用一句简单易懂又准确全面的一句话来定义呢?
20世纪80年代,日本茶界学者就提出可以按发酵的方式与程度将茶叶分成不发酵茶、前发酵茶和后发酵茶,把绿茶、白茶归为不发酵茶;青茶和红茶归为前发酵茶;黑茶归为后发酵茶,这种分类很有借鉴意义,但对普洱茶和黄茶的归类没有明确说法。
将基本茶分为三大类:
有了明确的归类,普洱茶的定义自然水到渠成,即只需满足其属性的三个条件:
后发酵,
那它就是普洱茶。
需要指出的是:
原料中的云南大叶种有些特例,应包括少数在云南大叶种生长区域混生的云南乔木中小叶种以及和大叶种性状相近的云南边境地带大叶种。(至于历史上重庆、广东等地以晒青工艺制成重庆沱、广云贡饼等,原料方面有重庆从云南大叶种引种,广东则直接从云南调拨晒青毛茶,在当地制成的晒青茶,开初有一定的市场,才再后来竞争不过云南本地生产的普洱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事实证明:
此外,加工产地环境的改变对后发酵的普洱茶品质影响也比较大,即便是云南调来的晒青毛茶原料,在广东等地也是“水土不服”,加工发酵的普洱茶也变了本味!所以历史上可以承认它们是普洱茶,但现代如果有人用广东料、重庆料、福建料去做普洱茶,是不是很滑稽!)
举例如下:
问:倚邦生饼是不是普洱茶?
现在,若有人问普洱茶属于哪类茶?
你可以大声回答:
当然,若有人问什么是普洱茶?
你同样可以理直气壮地用一句话回答:
注
:该文非相关权威机构所发,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茶友交流和讨论,若有异议,欢迎探讨、扔砖
作者:刀哥 /
何为好茶?如同在合适的地点遇上了合适的人,也就是一种机遇、一种缘分、一种福分和一种情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