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解释终归是别人的口头之言,又或者是自己部分经验所得的猜想,心中总也还留有些怀疑态度。于是,茶叶旦决定自己试试看,选取原本形态保存的较为完整自然的白牡丹散茶做试验,当然不足以代表所有六大茶类,却或许可以做个参考。
茶叶旦先是准备了一款2010年白牡丹,色泽乌褐较深,有芽头满披白毫,整体干燥度较高,形态蓬松自然。再取其不同整碎度的干茶(茶叶旦自己手动破碎),分成三份茶样。第一份完整度在90%以上,第二份完整度60%左右,第三份完整度20%左右,互为对比。
试饮,1号还是清柔,带甜,二号已显得醇顺,3号内质饱满,顺滑,滋味偏浓。结合汤色和滋味看来,1号完整度高,浸出得相对较慢,3号破碎度较高,浸出速度要快得多。
第三泡,汤色1号黄亮,2号黄偏橙,3号橙亮明艳。三者都是越来越深,且仍是1号最浅,3号最深。
滋味,1号已经变得醇甜,2010的茶,在7年的存放里,早已褪去任何青涩,细润绵绵的口感很是舒适。2号则要偏浓一些,香醇顺滑感更佳,口腔也较舒适。3号滋味较浓醇,或许是因为,这款白茶本就温和柔顺,并没有不适的口感,不涩不苦,只是可能为口味清淡的茶友所不喜。
再往后冲泡,茶叶旦发现,三款茶的汤色慢慢开始接近,尤其是1、2号。1号的内质越来越稳定浸出,3号由于浸出较快,其内质在多次冲泡后,渐渐不如最开始那般丰富,汤色也不如此前浓艳。但这只是相较于它自己而言,若是和1、2号对比,3号还是最深。滋味方面,1号,2号的滋味,都还较为稳定,3号也仍是要更浓一些。
最后看叶底。1号的叶底褐润,蓬松完整有弹性,芽头清晰可见。2号叶底明显要比1号扁塌一些,没那么蓬松。3号则是破碎严重,几乎没有完整的叶片,整体几乎完全扁塌,无甚弹性,或许是叶片破损,而茎梗较难破损,因此茎梗显得更加明显。
其实若是需要内质的更多的浸出,且对冲泡次数要求不是很高,碎茶会比较符合要求,像是我们平常办公室杯子泡的袋泡茶,里面就是碎茶。如果是要用工夫泡法,泡上许久,慢慢饮,那么完整度高的茶更加适合。
所以说,碎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各位茶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来选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