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发酵方式上看,生茶占了普洱茶的半壁江山,如果从紧压的形状上看,毫无疑问,沱茶也占了举足轻重的一半。与七子饼一样,名满天下的沱茶身上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曲折的身世、奇怪的命名、别具一格的形态和鲜为人知的原料、工艺、配方…无一不让人们好奇、着迷。
沱茶之源
1902年,在大理下关,喜洲商人严子珍和其合伙人创建了一个叫“永昌祥”的商号。起初永昌祥学习了景谷姑娘茶的做法(也就是馒头型茶的压制方法),当时叫谷茶。
沱茶之名
由于工艺源自景谷,先叫谷茶,云南话里圆而饱满的单个体,称之为坨,于是改叫“坨茶”,后因销往四川沱江一带大受欢迎,有“饮沱江水,喝下关坨”的说法,“坨茶”就逐渐演变成了“沱茶”。而此时,景谷当地原先的谷茶以景谷附近的茶为原料也在继续生产,工艺上反过来借鉴永昌祥,以“谷庄沱”命名,后期逐渐被品质更优异的下关沱所取代。
早期沱茶的原料以勐库、思茅为主,成品有“绿茶”和“红茶”,几年后,沱茶在四川大卖,永昌祥改进原料配方和工艺,原料以勐库茶打底,取其味,凤庆茶撒面,取其型。工艺上以晒青为主,但对成品的判断标准上:汤色绿黄的被让认为是上好的“绿茶”(实际上是我们现在的新制的晒青生茶),汤色泛红的则被认为是稍差一些的“红茶”(实际上是普洱茶初制工艺不过关制前发酵导致汤色偏红的新制晒青生茶)。由于在当时市场上是以绿茶为标杆,绿汤为上乘,“绿沱”自然是上等货色,而对于中下等的“红沱”,后期成立下关茶厂引进烘情工艺后,会掺一些烘青用以调和汤色。
永昌祥的下关沱茶一经问世,很快在滇、川、藏等地打开销路,其他商家见沱茶利厚可图,纷纷投资经营,下关一时成了众商家角逐沱茶的大战场。在抗战结束前,下关有大小十八家茶厂,其中,以永昌祥、茂恒、复春和、成盛、洪盛祥等商号开办的茶厂规模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昌祥在商战中稳扎稳打,力挫群雄。该号的"松鹤牌"沱茶不仅非常重视质量,而且促销、防伪方式新颖,在川、藏等地备受推崇。
下关茶厂创办于1941年,前身是康藏茶厂,1950年康藏茶厂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下关茶厂,1955年永昌祥、复春和、茂恒等商号的茶叶加工厂并入下关茶厂。自此,下关沱才成为下关茶厂生产的常规产品的代名词。
下关沱茶的商标使用情况为:
1942年-1949年注册使用商标为『宝焰牌』。
1950年使用『中茶牌』商标,
1990年注册使用商标为『宝焰牌』。
1992年松鹤牌沱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
沱茶的武器
沱茶外形从凹面看,象一只壁厚的小碗,中心凹槽部分加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沱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证了沱茶在长途运输中不会霉变。沱茶外形呈半圆形,边缘为圆弧状的流线形,这样圆润的形态不仅有体积紧密、抗压的特点,在当时茶叶仅靠笋叶、篾丝包装的年代,这样的产品设计还避免了茶叶在长途贩运中相互磨擦、磕碰而导致茶叶缺角、掉面等影响产品销售的情况。因此,沱茶在运输、搬迁和存放过程中占尽优势,方能历久弥坚,流传至今!
从美学的角度看,沱茶这种独特的形状以凹示人,隐隐有迎客之态则象征中国人含蓄内敛,质朴好客的优良品质,沱茶百年如一,始终保持如初的坚韧品质则赋予了它深沉的文化韵味,让每一个接触它的人情不自禁地在品饮之余细细把玩、奉为观赏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