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圣陆羽的茶学专着《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四百年发展,至隋唐时茶己成为出宫至民间的生活饮品。我国的种茶、贩茶由云南沿(金沙江)长江向东传播,茶叶由药用过渡到广泛饮用,从而进入社会各阶层人士生活中。如晋时傅粪的《七诲》将南中茶子与国内外名特水果物产并列为贡名。隋统一全国,民间流传《茶赞》穷春秋,演河图,不如栽茗一车。
现普遍认为云南民族大规模种茶始于三国时武侯兴茶,从能找到的史料和经综合考证看,武侯兴茶更多源于传说,并无正史记载,但本文认为云南民族有一定规模的人工种茶始于汉晋时期是可靠的,虽无明确文献记载,但还是能找到一些零星旁证。如前面提到的三国时的吴普在其《本草》和晋·傅巽《七诲》中的一些记载。此外,汉史还有益州上表页茶千斤茗三百斤的记载。证明云南茶从汉晋时期已成云南民族经济生活的一项内容,并且作为一宗地方特产开始供奉内地宫中。
至少早于唐宋时期,云南已是中国重要产茶区,茶叶成为云南民族的一项重要经济生活来源。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樊绰在其所着的《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今云南景东)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钦之。杂椒姜烹而饮”是当地少数民族的饮茶方法,至今仍有人沿用。采无时是说,采茶不分季节,一年到头都可以采,这正是云南南方亚热带气候茶叶生产周期的真实写照。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指唐代银生城即银生府,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即今云南省景东县,所辖地域为西双版纳思茅、临沧。银生城界诸山,当指有茶的哀牢山、无量山银生节度所辖的县。蒙舍蛮中包括濮蛮,其用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法,至今还保留在布朗族的酸茶、佤族的擂茶和基诺族的凉拌茶中。
从汉至唐,随云南茶叶经济的发展,在唐代南诏时期,云南茶已销往四面八方。唐银生城也因茶出名。当时云南紧压茶销往西藏犹盛。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记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及至宋代,形成了以茶易马的茶马市场,宋朝李石所老《续博物志》零星记载有:往年四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宋朝与大理政权间的茶马互市,为南宋与女贞人的对峙提供惟一可靠的藏马。
商人们将云南的茶、盐及内地的丝绸运往康藏沿线,又将藏区的马、骡、麝香、羊皮、羊毛及来自印度的珠宝、首饰运回。为扩大这种边境贸易并征收税收,宋朝政府特于四川雅安设博易场和茶马互市司,定期组织大规模的贸易,....铁桥接吐蕃界,三千二千口交来博易(宋朝李石所着《续博物志》)。绍兴三年(1133年)南宋邕州横山寨置卖马司,云南与内地贸易往来盛况空前,所市马千五百匹定额大都超过,最多突破三千。罗甸、白把、特磨诸部市大理马(藏马)转卖广西打开桂滇通道,经济文化增强。以市马为主,“马之来,他货亦至…以盐、茶、马为云南主要商品的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
兴于唐盛于宋的茶马交易,为普洱茶在全国的销售奠定了基础。民间进行的茶叶交易进步发展起来。至元代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更成为南与外界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说金齿、白夷(指傣族)交易五目一集,以毡、布、盐、茶,相互贸易。《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各贩于普洱。…由来久矣。沿茶叶贸易集散地及通道的西双版纳六大茶山易武、倚邦,宁洱,临沧风庆、鲁史,楚雄云南驿,大理剑川,丽江塔城,迪庆中甸、德钦等地逐渐成为滇川藏间交通的茶马道和茶马贸易集镇,并由此成为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
云南茶在历史上因普洱作为中心集散地被称为普洱茶。普洱茶一名正式出现在元代。元、明以前云南茶皆无固定名称。明代至清代中期随普洱茶的发展进一步走向鼎盛时期,普洱茶一词才正式出现。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淛《滇略》中提到:士底所用,皆普茶也,蒸面成团,这是文献上第一次提到的普茶一词,且是蒸而成团的紧茶。明代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记载:车里之普耳(即普洱),此处产茶。谢肇淛第一次提到的是普茶没有洱字,明代时就叫普茶。
由于普洱茶品质优越,从汉晋以来一直纳贡宫廷,成为国人喜爱的名茶之一。至清代初年的公元1659年,云南普洱茶被正式写入朝廷贡茶案册,并指定为皇家冬天专用茶。清廷敕令云南地方政府在普洱府增设官茶局,专司上贡用茗,每年向朝廷进贡有一定数量。清朝宫廷将普洱茶引为贡茶后,普洱茶在全国进一步受到高度重视,更加声名远播,每年外销达十万担以上,更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
成书于嘉靖四年的《滇海虞衡志》中写道: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这是见诸史料对六大茶山及对普洱茶采摘和贸易时的盛况的记载。当时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干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万担之多。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广袤的沃土上几乎村村寨寨都有种茶、制茶、卖茶的茶叶经济,当时茶山马铃终年回荡,商旅塞途,茶区生意十分兴隆。今天仍可看到沿澜沧江中下游的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山区从上千年至数百年的大量古茶树、古茶园和古老的制茶文化还完好地遗存着。
今天从对云南野生茶树和过渡型及人工栽培型茶树调查看,古茶树群落较为集中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地区。据2004年西双版纳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的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境内古茶树、古茶园面积达13万亩,其中植株较多是连片百年以上古茶园共有8厅多亩,其中勐腊县就有27793亩、景洪市8225亩,勐海县存有46216亩。现存人工种植的南糯山“茶树王”已有800多年历史,高达4.59米,树幅达10.9米,直径1.38米。勐海县巴达一棵野生型的老茶树,更大更古,高达34米,树干直径有一米多。据说这棵茶树有1700余年历史了思茅地区就有七个县(普洱、墨江、景谷、镇沉、景东、涧沧、孟连)29处,古茶树群落面积约4600余公顷。总面积约7万亩古茶树群落分布。
在临沧发现有17万亩的古茶树分布,其中双江、勐库等地,有树龄上干年、面积达800公顷的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在凤庆香竹菁,发现迄今为止世界最粗、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龄约3000多年)。上述地区人工栽培型茶树树龄从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数在200~800年之间,这与史料相印证,云南民族始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的茶业大发展是可以确定的。普洱茶的产地以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为中心,覆盖面波及云南省澜沧江中下游一带广大地区。衣食仰给茶山,茶叶成为边疆各族群众与内地交换物资的一种主要商品,在人民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茶叶生产贸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普洱也因其政治文化地位、地理位置而成为澜沧江中下游一带地方的经济中心和茶叶贸易集散地,并由于始终没有中断的茶叶贸易,对云南的政治、经济、生产、消费、交通、运输形成了较大隔射和影响。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