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九难之首为造。在《茶经》中,有三章的内容里涉及了茶制作及做好这茶所需用到的工具和方法。分别为茶之源、茶之具和茶之造。在这三章里倒是造的过程写得比较简洁,工序虽多,但也一字带过,原文为:“睛,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在陆羽看来,一块好的茶饼还是有不少的限制因素,包括茶树的品种,种植的方式,生长的地方,采叶的标准,使用的器具,当然还有做茶的技艺。这些在我们今天来说对于做一款好茶也同样适用。由于内容比较多,所以从茶之首难来谈茶的制作,我把这个过程分成了几个方面,其一是品种与环境,曰之好山好水好茶树,一方水土育一方茶;其二是鲜叶的质量及采摘对于茶品质的影响,称之先春发出黄金芽;其三来谈谈茶叶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要点及对茶品质的影响,谓之且将新火做新茶。
本篇主要谈上面的第一部分的内容,谓之好山好水好茶树。
对于《茶经》,开篇几句熟能贯耳,“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在此文中,南方和嘉木很好地概况了茶的产地起源与地位,从认识茶的角度介绍了茶的植物学特性,采用了比拟的方法,直观地借用其它植物来描述茶树的各种特征,起到了通俗易懂的效果。茶的植物学形态是育种和栽培的基础,当然本文不讨论这方面的问题,也就不展开了。
在首章的茶之源中,对于茶树生育环境、栽培方式、鲜叶品质鉴别的方式的描述,多年以来成为后人种茶制茶者所推崇的标准,也是茶之源最为精彩的一段,到现在仍有不少茶人以其文为依据。其文为:“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这段主要讲了茶的生长的土壤、光照、种植、种类、鲜叶等方面的好坏之分,其分类以上中下或上次为等级。而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要做出好茶,或什么样的茶园能出好茶。
我认为,一款好茶需要有好的鲜叶原料,虽然反过来好的鲜叶原料并不一定能做出好茶,但没有好原料想做出好茶几无可能。因此作为好茶的基础的基础就是要有好原料。而决定茶叶鲜叶原料上次之分的,首先需要有个好的茶园,也正如茶经所说,综其上者,总结一下主要有几个方面:
1、品种。在现实中,无论那个名茶,其背后都有一个相适应的茶树种类,如西湖龙井来源于龙井群体种,洞庭碧螺春则采用东山小叶种等,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一个茶树品种成就了一款名茶,如大红袍,铁观音等,当然一款名茶也会为茶树品种的传播提供了基础,如龙井43则成为龙井茶最重要的种植品种。正是因为品种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茶的品质特征,也就成为了改变茶品质最简便的方式,结合无性系繁育技术,成为了过去几十年茶叶生产中最重要的内容,一些优秀的茶树种植到了许多地方。在关于品种中,我觉得需要讨论下群体种与无性系的差异的问题。无性系大部分是从群体种中选择出的,具有一致的品质特性,而且在种植过程中,由于一致性好,容易采集更为一致的鲜叶,从而提升整个茶叶加工后的质量。然而这种一致性,也使得其滋味的变化较少,往往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从茶的角度讲,欠丰富的变化或对于制茶人来说少了不确定性,往往也很难产出超越预期的茶,如香味和滋味方面。而群体种则是由种子播种而来,实生的根系更为强大,群体单株间变异极大。我曾经陪市茶文化研究会徐会长去看我们的一个群体种茶园,这片30亩的茶园,每一株都不一样,芽型、叶色等都有差异。然而正是这种差异,却造就了品质特性的更富变化,也为制作出难得的好茶创造了条件,每一次茶都是唯一,这种不可复制的品质,往往更能与制茶手艺相结合而形成特殊的品质。所以我对于一款好茶的期待更多的来源于群体种。如日本静岗的手工茶大多来自于几十年或上百年历史的群体种茶园,而大面积的无性系茶往往都采用机械采摘的方式进行处理,生产大批量的商品性的茶产品和加工品。在对于一款好茶的期待中,群体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我国名茶的成名中,也可以看到,原有的名茶,均在于原有群体种茶园的基础上而得名,然而当前我们推广的如乌牛早、龙井43等大面积种植,却对这些名茶的品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我个人认为,用乌牛早或银霜的鲜叶,是难以炒制出西湖龙井的固有品质。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和现有的实践,过去一段时间我区无性系引种较多的乌牛早、龙井43、浙113和浙117等品种,但从整个茶叶系列开发中,具有优势的依然是鸠坑群体种的老茶园。在定海山茶的制作中,我选择了鸠坑群体种作为首选品种。早期的定海山芽茶、中期的普陀佛茶及翁洲春芽、后期的东海绿珠,我区具有50年以上树龄的鸠坑老茶园鲜叶一直表现出色。
2、园地。俗话说高山出名茶,而自古许多名山也出好茶。在《茶经》中陆羽虽然没有直接对山高与低作出判断,但从其对土壤的要求来看,还是认为高山比低山好。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的说法是很好的证明。因为从土壤的分布来看,越往山上,往往土壤石砾含量越多,而越到山脚,土层越厚,黄红壤的机会就更多,可以看出在同一座山上比山脚的要好。不过从另一种解释就是只要是好土,也就不用计较山高不高,如洞庭的东山和西湖边上的几座山都不高,海边和海岛上的山也不高,但好茶却很多。从一个茶园的角度讲,土壤是形成茶叶品质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烂石之所以为上,估计是其有机质含量高和通气性好有关。跟所有的植物一样,有机质提供营养,也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而微生物的活动加上富含砂砾石块,更使土壤的结构疏松合理,增加了土壤中的通气性,让根能自由的呼吸,更深更广的生长。从植物营养学的角度讲,根群大贮存的营养多,特别在春季春茶抽生时就与营养是否充足有关。而从我区现在的茶园来讲,大部分的茶园均以砂性壤土为主,海拔高点的则含砂石就更多了,而最关键的是在茶园管理中保持有机肥的使用,比如茶农们大都认为菜籽饼就是良好的有机肥。2017年我们定海山茶业专业合作社与部分社员合作,在盐仓叉河茶场、白泉水管口茶场、北蝉竺家尘茶场建立了共120亩的鸠坑群体种鲜叶基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提高有机肥的使用量,以提升茶园土壤质量,从而为保证茶叶鲜叶质量创造条件。而通常好的茶园管理在茶叶上的表现主要是茶叶鲜叶肥厚,内含物质较多,往往最后直观的表现为耐泡上。
3、光照。说到光照,《茶经》中用一个最经典的词:阳崖阴林。对茶园的朝向、温度和光照作了很好的说明。阳崖,坐北朝南的山坡,即有充足的光照,又御北风之寒,相对来说较为温暖,有利于春季植物生长;阴林,则是对于茶本身光照需求的特性,认为茶喜林下之散射光,这与强烈的直射阳光不有利于鲜叶质量有关。这里陆羽把前面的野者上,和上者生烂石相对应,提出了阳崖阴林的说法。关于散射光的作用,现代茶学中已经很好的进行了解释,主要涉及茶叶内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的变化,导致鲜味与苦味的不同。从大的角度来看,茶叶在春茶生产期间多散射光,不一定非要在树林阴下才有,其实高山的多雾就是很好的一种阴林的效果,雾气迷漫了光线,往往比树下更好。这也就有了自古高山出好茶的说法。而这些地方产的云雾茶也成为了一种好茶的代名词,如庐山云雾茶。而雾相关,自然就离不开水。在有了水的情况下,往往山也就不必高了,这也是西湖、太湖、江河、仍至海边都有名茶产出的重要原因,如西湖龙井,宁海的望海茶,余姚的瀑布仙茗。对于定海的茶,自然也与水有关,舟山群岛位于东海,有钱塘江、甬江入海,属于大水体。空气湿度较大,特别是春季春茶生长季,多雾及细雨,是典型的江南海岛气候,称之为云蒸雾罩的舟山群岛,而这也是我区茶产品质量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区,一片茶园如能背山而坐北朝南,周边植被丰富水体相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此怎能不出产好茶呢。
要为一杯好茶提供一个好的鲜茶叶,该如何选择茶园?在我区,我想一片坐北朝南的茶园,一片背山面水的茶园,一片富含有机质且还管理良好的茶园,一片具有一定树龄的鸠坑群体种的茶园,把这些结合起来,也许就是一杯好茶所需的茶园。
作者简介:邱立军,浙江舟山人,定海区农技推广人员。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