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想起了曾经六一节去参加一个活动,有个小朋友看到叔叔阿姨,说到:“麻麻,他们都辣么老了,为什么还说过六一节呀!”
茶艺,从娃娃抓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需要几代人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而少年儿童正是文化传承的未来中流砥柱。同样,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茶文化,要传承和发扬,也要靠他们。
从可乐世界回到茶世界
综观悠悠千年的中国茶史,茶自古就是中国人的民族之饮和健康之饮。如今,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可见,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反观国内,19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琳琅满目的国外饮品、洋快餐也随之蜂拥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如以可乐、雪碧、咖啡等为代表的饮料,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洋快餐等,都不约而同地瞄准了少年儿童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并以不同的方式抢占着各自的市场领地,冲击着中国的饮料市场。
寓素质教育于茶艺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融合了、沉淀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茶界泰斗张天福提出的中国茶礼“俭、清、和、敬”、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至始至终都贯穿着素质教育的内容。
学的不仅仅是茶艺
通过茶史教育,使小茶人了解灿烂的民族文化,体验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茶礼教育,使小茶人敬老爱幼、礼仪周全;通过泡茶训练,使小茶人养成凡事自己动手、热爱劳动的好习惯;通过各种茶会、茶艺表演,使小茶人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口才有很大提高;通过茶事活动,使小茶人懂得惜情惜缘……
少儿学茶艺不仅仅是停留在“艺”的层面上,还有一些近乎“道”的内容。
学茶,学做人
茶圣陆羽在1000多年就曾说过:“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的本性,清淡平和,清俭质朴,最适合那些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精行”,即茶人应该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矩;“俭德”则是茶人应该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
“精行俭德”这4个字很精辟地概括出了茶与做人的关系,即学茶,要先学会做人,以心平气和的态度,与人为善。“事实上,学习茶艺并不是首要目的,学做人才是最关键的。没有学好如何做人,就算茶泡得再好、再规范,都是徒劳无功的。”吴雅真老师说。
学茶,学礼仪
孩子们学茶学做人的同时,也是在学文明礼仪。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团结友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而体现在生活礼仪上则是客来敬茶、倒茶七分满等。
以茶艺礼仪作为切入点,让孩子逐步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周遭事物,即“以礼敬人、以礼敬己、以礼敬器、以礼敬水、以礼敬茶。
学茶,学动手
茶艺是一门综合的生活艺术,其关键就在“艺”,即技艺、技巧。茶艺表演的全过程,是一个表演者的语言、动作、神态、姿势、举止与茶、水、茶器、泡饮环境相协调的过程。少儿茶艺的表演主体是少年儿童,必然也是要依据不同的茶类而遵循一系列泡饮程式的。
茶艺是一种动静结合、融多种知识体系的综合艺术,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可以培养并提高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动止有方,虚静结合”,为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拓展出一种悉心静气、仪态合度的能力。
怎么教孩子习茶?
以“趣”善诱
兴趣对于少儿开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老师的启发、引导方式和教学艺术,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少儿茶艺的培训要从少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兴趣诱导为主。茶道思想以及核心的道德内涵可以通过隐性的方式让少儿体验,外显的教学方式则提倡“玩”,以“玩”唤醒兴趣,入门后再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其实践。整个过程是“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式的,以此启迪心智,达到以茶育人的目标。
需要“引”力
少年儿童因年龄尚小,心理发育还不甚成熟,和成人相比,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喜欢的事就很积极地去做,不喜欢的事则心不在焉。对此,少儿茶艺教育须加强教师与孩子的互动,不断吸引孩子的学习注意力;成人茶艺培训侧重调动学员的思想注意力,学会倾听和思考。
在教授茶艺时,可以多让孩子动手或参与,设置互动环节,以此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7~15岁的孩子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正常为15分钟左右,在上课和休息的安排方面也需要进行特殊调整。
亲子“助”教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可以说,父母亲榜样的力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父母的赞扬和鼓励是其成长进步的精神动力。
祝愿曾经是孩子的你:青春不老,保持一颗纯真的心,拥有甜美的微笑。也祝愿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