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茶叶的产量在增加,品质在提升,品牌在发展,新产品研发成为热点,茶叶深加工和茶叶衍生品等多板块轮番发力。但生产和消费的地域特征都过于明显,主要表现为公共品牌很响,企业品牌没有跟上,“有名茶、无名牌”的短板始终困扰着茶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的60%,居世界第一,有20个省份、900多个县产茶,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绿茶、白茶、青茶、黄茶、红茶、黑茶等六大茶类的国家。2017年我国茶叶总产量达到261万吨,占全球的40%左右,茶叶消费量180万吨,出口30多万吨,是世界上生产种植和消费茶叶的第一大国,出口第二大国。
“与此同时,我国茶叶市场集中度很低,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研发和创新能力比较落后,市场推广引导能力弱。”王庆表示,尽管现在每个产茶大省都有一两个大的品牌,如华祥苑、巴马、大益、泾渭等,但整体来看茶叶品牌过多,有的一个县甚至就有上百种品牌,市场一盘散沙,不利于行业提升。
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做大做强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今后茶叶品牌将渐成兼并态势,要让企业品牌能够跟得上,鼓励企业品牌做大。”王庆表示,这既要靠市场,也要靠政府有序推动。
王庆说,在培育茶品牌、提升竞争力上,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着重加强茶产业品牌创建重要性的宣传,号召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鼓励支持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加大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品质,树立良好形象,做强企业品牌。
标准化是整个中国茶叶的软肋。王庆说,标准化可以解决茶叶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一系列问题,中国茶叶产品从安全质量、等级标准、理化指标等方面都应该是一致的,都要“讲普通话”。中国茶要发展,将来一定是标准化基础上的工业化模式,向中外消费者讲好中国茶的故事主要靠标准,这就需要打好文化牌,特别是科技牌。
“从茶叶消费角度来讲,市场还不够规范,品牌要更注重口碑。”王庆表示,茶叶流通协会每年进行诚信企业评选,今年还成立了中国茶叶产业集群品牌联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品牌发展工作委员会,专门将帮助会员协调解决品牌建设发展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茶企品牌效益、扩大茶业品牌影响力。
王庆表示,近年来茶叶消费市场稳步扩大,消费人群接近4.7亿人,同时消费人口向低端化年轻化发展,茶叶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2018年作为茶叶流通协会确定的“中国品牌年”,协会将重点围绕“名牌、名企、名家、名区(县)、名店”五项要点开展工作,着力打造一批知名茶叶品牌、知名企业,促进“茗”牌向名牌转化。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