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之前,茶并不是单纯的饮料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度。但茶叶从被发现以来(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长期被当做药,或者是一种和葱、姜、蒜差不多的调味料。直到中唐左右才慢慢变为一种单纯的饮料。不过唐代饮茶还保留着像煮菜汤一样的煮法,并且加点盐调味。这种喝茶方式跟煎药差不多,所以被称为“煎茶法”。直到宋代,制茶的时候还会往茶叶里加点香料什么的来增加香气,不过唐宋之际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茶本身就有非常美好的香气,并主张不添加其他香料的清饮方式。我们熟悉的茶叶泡饮方式则是晚明才逐步形成的。
中国茶饮在日本的发展
中国茶及饮茶方式总共经历了三次向日本传播的过程,其中第一次是在唐代,但并没有形成广泛的流传和影响;第二次在宋代,得到了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支持,并吸收了佛教思想形成了抹茶道;第三次则在晚明,但没有得到日本统治阶层的支持,形成的是仅在日本文人阶层流行的煎茶道。
抹茶道
在宋代,人们喝茶的时候不再往茶汤里加盐,而改为把磨细的茶粉放在碗里先用一点水调成浓稠的茶膏,再用沸水一边冲点一边击打形成丰富的泡沫。这种饮茶方式被称为“点茶法”,也叫“末茶法”。末茶的“末”指的是磨细的茶粉,茶末儿,所以是没有提手旁的。不过这种饮法方式传到日本后演变成了一整套带有宗教意味的程序,并多了提手旁。这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抹茶道。
煎茶道
至于比较小众的煎茶道,则起源于晚明时期中国流行的泡饮法,也就是直接用沸水冲泡散叶茶的喝法。这种饮用方式更为方便日常。由此可知,日本煎茶道并不是我们国家唐代煎茶法,而更接近我们今天喝茶的方式。只不过日本煎茶道喝的茶是日本“煎茶”。这是一种和抹茶一样采用蒸汽杀青,并经过揉捻、烘干和精制而成的茶。
中国茶那么多,却不是同时形成的
红茶和乌龙茶大约出现在明末清初,红茶的创制早于工序更为复杂的乌龙茶。这几年流行起来的、制作工序最少的白茶则创制时间最晚,大约在清朝末年。红茶、乌龙茶、白茶的制作都起始于萎凋(一种将茶鲜叶静置并让它自然蒸发水分的过程)。
黑茶和黄茶的出现早于红茶,起源于绿茶工艺。绿茶、黑茶和黄茶的制作都起始于杀青(一种通过高温终止茶叶内部酶活性的工艺,形式主要有蒸汽杀青的蒸青、锅炒杀青的炒青)。现在除了湖北的恩施玉露茶采用蒸青外,其余绿茶基本采用锅炒杀青。
你现在的喝茶方式,起源于明清时期
最主要的原因是,虽然现在的制茶工艺越来越精细,但现代茶叶的制作格局在明清时期已经基本形成,而茶叶的饮用方式是与茶叶的加工相适应,并紧跟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比如,现在人喝茶跟明清时期的人喝茶最大的区别就是用电烧水而不生炭炉。
有这么一个绕口令“听说北方人管绿茶叫青茶,并以为铁观音是绿茶,但其实不知道铁观音真的是青茶,而青茶不是绿茶是乌龙茶”。这其实说的是大家对于茶叶分类的误解:茶并不是单纯按照颜色来分类,茶叶分类的基础是制作方法,也就是工艺。
铁观音和大红袍都经过一个叫做“做青”的工序,这个工序是乌龙茶在工艺上区别于其它茶类最核心的特点。不管绿茶还是红茶都没有这道工序。
做青:动图中的摇青和不摇静置交替进行的过程 拍摄:紫笋
大红袍之所以看起来外表乌润,是因为在初制结束后还要像烤面包或者烘咖啡豆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焙火,茶叶表面发生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而色泽加深。铁观音则一般不经过这道工序而保持青绿的外表。并且传统的铁观音或者还没有焙火的大红袍是青色的,和绿茶的绿色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被称为“青茶”。现在青茶和乌龙茶所指的含义基本相同,但最早的时候乌龙茶指的是由乌龙茶树品种做的茶,乌龙茶树品种通常会被做成青茶,所以后来慢慢用乌龙茶来指青茶大类。
根据不同的茶来选择不同的茶器是让生活更具仪式感的方法。紫砂多孔易吸附的材料让它更适合冲泡一些像熟普、六堡茶等黑茶,或者老白茶、陈香型铁观音等老茶。茶叶在存放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杂异味,这些都可以被紫砂的材质吸附而让茶汤喝起来更加纯净好喝。
瓷质或者玻璃质的不管是盖碗还是小茶壶都不具有吸附的特性。这种材质更适合冲泡具有馥郁香气,着重感受茶香的茶,比如乌龙茶。当然盖碗现在是一种通用茶器,所有的茶都可以用盖碗冲泡。这或许是因为盖碗不但易于茶水分离,同时也方便感受碗盖中凝聚的香气。
至于玻璃茶器则主要用于着重观赏茶叶形状的绿茶,和观赏汤色的红茶。
所长说
铁观音:你才是绿茶,你全家都是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