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交流站 >

普洱茶文化的三大毒瘤是什么

时间:2018-07-19来源:普洱茶吧 作者:佚名浏览:
在普洱茶面前,只有盲人摸象是真的,剩下的都是假象!普洱茶的陈期没办法判定!这是普洱茶的一代宗师邹炳良说的。有人请教过邹老,问普洱茶的陈期能看出来吗?
当今普洱有3种文化,总结如下:
一、陈年老茶文化
陈年老茶文化是指针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品质特征,对陈年老茶的过度宣扬,推出许多诸如“88青”、“水蓝印”、“小黄印”、“大黄印”、“红印”、“宋聘号”、“龙马票”“可以兴”等等一系列的名词和产品,对它们的滋味、口感、功能加以过度描述,以达到夸大价格的为目的的一种恶性炒作。
二、山头文化
山头文化是指利用古籍中一些关于普洱茶产地的记载,经整理加工,精心包装部分典型产地,把这些特定产地的原料价格推向极端。最臭名昭著的口号就是“班章王,易武后”。
三、大树茶文化
大树茶文化是指过度鼓吹产量不到5%所谓大树茶,充分肯定大树茶品质的同时强调它的稀有性和采摘难度,以达到高价出售的目的。
这三种文化在普洱茶的前期推广过程中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成绩还是要肯定的。但它们对普洱茶进一步发展的毒害也是非常可怕的,我总结了这三大毒瘤的几个共同特点,来帮助大家认识它们的真面目。
一是无法辨识。
也就是说,消费者处于性息不对称的那一头,你手上不论是收藏有多少陈年老茶还是某某正山的大树茶,只要有,你肯定是被骗了!——不要拒绝承认!勇敢面对现实吧!买茶的时候卖茶的教你怎么判断了吧?都是假的,没法判断才是真的!书上也是这么说的吧?书就是卖茶的老板写的,他说真话你还买吗?不过不要难过,至起码你今天知道真相了,总比一辈子被骗强吧!再者说了,只要茶不难喝你还可以接着喝,不过就是喝茶的时候很难象从前那样意淫而已!
 
普洱茶面前,只有盲人摸象是真的,剩下的都是假象!
普洱茶的陈期没办法判定!这是普洱茶的一代宗师邹炳良说的。有人请教过邹老,问普洱茶的陈期能看出来吗?回答说看不出来。又问,那么品一品能判断吗?回答说也不能。再问,普洱茶的陈期到底怎么判断?回答说没办法。为什么会没办法呢?因为普洱茶存放在不同的地域会经历不同的气候环境,发生不一样的转化,所以任何人都只可能认识到其中的一小部分,无法作为经验判定的依据。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想把普洱茶的陈期判断神秘化,我相信它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当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先生都很谦虚的时候,请大家一定不要把那些讲得头头是道的“砖家”看成是智慧,应该是无知和无畏的成分多一点。
也有人提议用考古用的“碳14”来测定普洱茶的陈期,可惜提议的人不清楚“碳14”的误差远大于我们已知的最老的普洱茶,范围不合适。所以说无论是凭经验还是靠仪器,我们都无法准确测定一款普洱茶的准确年限。
具体产地的判定也不太可能。首先我们要知道云南有多少茶山,云南产普洱茶的县市大约100个,按一个县10个乡,一个乡10个村公所,一个村公所1座茶山算,云南就有一万座茶山。而这些万分之一中,易武也好、班章也好,不论是那座名山,都没有一个标志性的数理指标,比如说某特定产地的茶叶的某种物质含量是多少,而且只有此地的茶叶有这个特点,那就比较简单了,用仪器一检测就全清楚了。可是没有这样的指标。
再者说了,一座山按高度分山顶、山腰、山脚,按方位分阴阳面,那么山头文化有以哪部分为标准?如何区分,区分的意义有多大?别说分不清,分清了也会把茶客吓跑的,好几万种啊!何况山又连着山,地域界定模糊。
 
那么云南茶叶特有的“地域香”这一特征难道对这个判断产地没有帮助吗?当然有,但这种通过香气、滋味判断产地的方式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说,大致方位还是可以做到比较准确的,但也只能是大致。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两眼一抹黑。
所谓的大树茶有两大类,一类是人工种植放养的,简称野放型;一类是原生野茶树,简称野生型。对于野生型茶叶的判断倒是有一些规律可循,至起码我个人认为有把握做到,有兴趣的朋友我会在其它文章中具体介绍我的方法。而对于野放性茶树的判断,还是迷雾重重。
这要从野放性茶树的成因说起,其实野放性茶树并非野生而是人工种植之后放弃管理的所谓放养型。这种做法在80年代初的时候还遭到过农业部有关专家的批评,主要是对粗放管理不太满意。不过那些专家没想到这些粗放管理的茶叶在20年之后备受推崇。但也从侧面说明,“野放”并非云南茶农客意所为,而是茶叶实在卖不出去而不得已为之。野放型茶树与其它人工种植的茶树的最大不同就是树状的不同,野放型茶树因放弃管理而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时间长成大树,又被称为大树茶;而人工管理到位的茶树因修剪、采摘及时树状呈灌木状,又称灌木茶、台园茶。而要一片已经被采摘晒干茶叶来推断还原它在被采摘之前是来自于大树还是灌木,谈何容易?
 
大树茶与灌木茶还有一点不同就是树龄不同,那么能不能通过树龄的判断来得出答案呢?通过资料检索我找到三种测定树龄的方法:年轮法,间接法和目测法。年轮法适用于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对云南茶区不适用,云南四季不分明,年轮生长级不规律。即便适用也得伐倒茶树,但看茶叶还是没有用,排除。间接法是通过树木枝干表面的寄生植物推断树龄,适用范围是树木表面覆盖的部分没有人为破坏的原始外观保持完好的树木,不适用于被多次采摘茶树。目测法要求被测定树木的树龄小于测定专家的年龄,对三北防护林比较适用,不适用于云南的野放茶树。由此看来,不但通过茶叶推测树龄不可行,就连到树下近距离测定树龄都会有很大的偏差。这也许就是云南“茶树王”树龄屡次被刷新的奥秘所在。
二是这三种文化的原产地都不在云南,对于云南而言,它们是舶来品。
准确的说它们的发明者都来自台湾或香港。为什么云南原住民几千年的文明史都搞不懂的问题让这些“台湾学者”“香港茶人”短短十几年就搞的清清楚楚呢?其实不是云南人搞不懂云南茶,云南人真正搞不懂是市场经济、是消费者的想法,而这些刚好正是“学者茶人”所擅长的。他们是根据消费者的幻想来编的故事,所以消费者爱听,越听越觉着舒服,真象是那么一回事!其实心理学的成分大于茶学的成分。
 
云南人存老茶,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品饮,更多还是为了一种治拉肚子的功能性饮料。云南有几千年的饮茶的习惯,但并没有品饮陈年普洱茶的传统。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品质特征被学术界认定,大约是在1978年。1994年,在云南召开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邓时海教授带来的报告题目是《论普洱茶越陈越香》,可见当时云南对陈年普洱茶普洱的无知。茶品饮理论的建立,应该以1995年邓时海的《普洱茶》一书出版为标志,我认为普洱茶应该是在插上功夫茶的翅膀之后,才从一种功能性饮料过度成为一种大众饮品。
与时下老茶备受推崇相反,云南人一种比较喜欢喝新茶。有茶人认为喝新茶是暴轸天物,也有茶人说喝新茶喝多了会得胃溃疡。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老茶很好,但新茶也无害。普洱茶在陈化的过程中,一部分物质的含量会降低,或挥发或转化为其它物质,一部分物质的含量会增加,一部分物质比较稳定基本维持不变。如果你需要增加的那部分物质多一点,你当然要选择喝老茶,但如果你需要减低的那部分物质多一点,你就只能选择喝新茶。新茶一般来说苦涩味会重一点,但如果你对苦涩味的接受能力强一些的话,新茶对你健康一样是有利的,比如说新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就远高于老茶
 
另外就“爷爷做茶孙子卖”在说上几句。说这话的不是云南人,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也没有在云南碰到或者是听说这种状况。我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一般经济规律,几十年跨度的经营规划,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成为一种现象。试问你爷爷是做什么工作的,对你今天的工作有多大影响?再问你给你孙子做了什么样的规划,你现在准备为他未来的生意做怎样的投资?很多听起来很美的故事往往经不起常识的推敲。再来看山头文化和大树茶文化。在计划经济时代,云南省对茶叶实行统购统销。在收购价格的制定上,并没有根据茶叶的产地和树种区别对待,完全是以茶叶的级别为依据。芽头多,匀整度高的茶叶定级高,级别高的茶叶价格也就高。当时政府的做法也许有它当时的局限性,但这足以说明对个别“山头”和“大树”的推崇并非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而是最近几年的新生事物。
前面也讲到过,野放型大茶树的出现是偶然的,不需要付出劳动;而把茶树树状改良成灌木状,则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还需要付出劳动。很简单,云南人没有上树采茶的偏好,只有猴子才喜欢呆在树上。
 
第三点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它们的目的性是完全一致的,无非就是赋予普洱茶更高的价值。
那么“老茶”“山头茶”“大树茶”究竟价值几何?我们来逐一探讨。
陈年老茶的功能、价值、稀有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始终超脱不了是商品、消费品、饮品的宿命。当它的价格被“神话”之后,它的流通性也就会随之失去。试想一下,如果一位理性的普洱茶消费者,每月消费一片10万元的陈年老茶,按眼下的“行情”来看,也就只能来片“大红印”,那么与之匹配的他得住什么样的房、开什么样的车、带什么样的手表、吃什么样的饭?这样的消费水准,我猜就算是“胡润榜”的前几名也会觉得生活困难。要是他们消费这样茶都困难,那还能卖给谁去?也许你会说那他们卖回家偶尔喝喝,那也太为难人了,卖块喝不起的茶放家里除了折磨人还能干啥?茶是一种日常用品,养生功能的实现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持之以恒才会有效。
 
所以我认为市场上限不是我定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随某些人的想象无限放大。我最近看一篇台湾茶人的回忆录中谈到老茶在台湾97回归前后流通性较强,不论多老,大约每片人民币一到两千元。这样的价格比较客观,不需要你足够有钱,只要你足够喜欢,消费群体会大一些。
那么某些特定产地的“名山茶”市场价值又会怎样?我认为高一点点可以理解,但会很有限。因为普洱茶的美,美在它的多元化的魅力!正如云南动植物的多样性一样,名族文化也呈多元化。同一片土地孕育出的普洱茶也是一样,美在它的多姿多彩、美在它的变化无穷!而不能以某个个别地点为最。
 
山头文化的形成,便利的交通和当地制茶传统的传承是先决条件。名气再大它也只能代表一种特色,而不是所谓的“云普之巅”。通过当年汶川救援直升机失事的事件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了解还相当有限。那么大一架直升机还找那么些天,更何况茶叶?云南茶区的地貌、植被的复杂状况比四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好的茶,可能长在我们还没有到过的不知名的山上。
大树茶文化能否延续发展还有待时间检验。野放型大树茶存在识别认知难度大问题,如果界定清楚,它几倍于普通台园茶的价格还是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但如果无法让消费者识别,它的价值就无法考证。野生型大树茶存在物种保护的法律问题,它现在已经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虽然尚未列入禁止采集、收购的濒危物种名录,但理论上也只是时间问题,也许今天就是我们可以合法享受也是大树茶的最后机会。
 
漫无边际说了许多,言多必失,得罪之处,还望海涵!老茶、名山茶、大树茶都是好东西,但就是太过复杂,复杂了不好,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简单,茶的最高境界也是简单。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这开门的第七件事完全可以通过一般的生活常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没什么玄虚的。色香味宜人就是好茶,茶好不好,嘴知道。
平常心喝茶,平常心做事,只要你自己不浮躁,浮躁的人就会慢慢安静下来。喝自己的茶,让别人吹牛去吧!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普洱茶产地  普洱茶存放  陈年普洱茶  陈年老茶  越陈越香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大滇说茶之滇西普洱茶
大滇说茶之滇西普洱茶
泡普洱茶的正确姿势
泡普洱茶的正确姿势
喝普洱茶的人都有这些老毛病
喝普洱茶的人都有这些老毛病
大滇说茶之回顾普洱茶
大滇说茶之回顾普洱茶
普洱茶铁饼与泡饼有什么不同之
普洱茶铁饼与泡饼有什么不同之
普洱茶之路我们选择了什么方向
普洱茶之路我们选择了什么方向
大滇说茶之普洱茶的定义
大滇说茶之普洱茶的定义
细说普洱茶之分类及大滇自创的
细说普洱茶之分类及大滇自创的
大滇说普洱茶的三大主产区
大滇说普洱茶的三大主产区
普洱茶江湖那些帝国——下关篇
普洱茶江湖那些帝国——下关篇
茶友应注意的普洱茶仓储六大问
茶友应注意的普洱茶仓储六大问
一个好的普洱茶产品名字需要烧
一个好的普洱茶产品名字需要烧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