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
现在的茶圈,只有自己的才是最值得欣赏的,只有自己做的才叫茶文化,这本身不就是问题吗?
任何事,角度不同,目的不同,不能都是自己才是艺术,自己弄的才好,那未免偏执。
人总要学会看到他人的成功之处。
在闹市举办无我茶会,不过是作为一个推广茶文化的方式,效果很好是很重要的,毕竟,茶文化并非想象的如此发达!
@邢小暖:这样的形式让更多人知道茶文化,形式就形式呗,至于内容,自己知道,在尊重茶的前提下,什么形式都值得推崇。
@凉拌生芒果:茶路漫漫,多一些人推广,多几个人喝茶,都是好事。
【自饮茶销量有所上升】
【“高端”定位】
@力知-荔枝哥:真正的高端定位,应该是一种价值定位,是一种特定需求的瞄准:产品能提供怎样更高的价值?能满足高端人群的哪种特定需求?而不是因为他们有钱能买得起。如果高价值未能成功构建,那么“高端”就会沦为一厢情愿。
【鸟瞰冰岛】
@普洱茶秘书:冰岛茶让很多游人慕名而来,有朋友带来了航拍器,在高空拍下冰岛村——航拍中的冰岛,长这个样。
【小普希】
@悦茶时光:小普希是攸乐古茶山上的一个村民小组,只有不到20户农家,海拔1700米左右,从小普希再往里走,就是国有林,树大林深,不许农户耕种,即国家自然保护区,在这些区域内发现的古茶树,茶树没有矮化,高者有几十米,茶农在深山中涉林几个小时,找到一株,采得一两公斤鲜叶,往往最后只有几两毛茶,拿出来就是天价,好喝么?我喝了一泡,好喝的。特别么?不特别。它脱离不了整个茶山整体的风味。爱茶当有平常心,概念茶、故事茶、极少茶,我不追。
【黑条】
@悦茶时光:这个,是毛茶中的黑条,其实是已经成熟开片的单片叶子,一般来说,头春茶青的采摘要求一芽两叶或三叶,但实际上因为各种原因,会有不少相对成熟的单叶混进来,或者是与梗脱离了,普洱茶的芽、叶、梗比例适当,滋味才会均衡,所以黑条是允许存在的,但不能太多,而黄片,才应该被挑出来。
【上乘茶叶】
@老谌记黑茶的掌柜:凡上乘茶叶一定都是条索或颗粒紧实,粗细一致,色泽匀正,嫩度高,碎末茶少的;而下乘茶叶则条索松散,大小不一,叶脉突出,叶表粗老,色泽花杂,身骨轻飘,片、末、老叶多。之所以如此判定的原因是茶叶在制造过程中,粗老的鲜叶坯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成紧结的条索或紧实的颗粒形茶叶的,因而其外形自然是松散的。而作为坯料的小叶如果老嫩不一的话,加工而成的茶叶不仅外形上大小不一,而且色泽花杂,片、末、老叶较多。
【包种茶】
@老聂:最后一泡文山包种,许是茶末过多的缘故,喝起来有些苦。“包种茶”为半发酵乌龙茶,约源于150余年前,福建安溪茶农仿武夷茶工艺,将一株茶叶分别加工,包成长方形的四方包,盖上行号印章,称之为“包种”或“包种茶”。其中台北文山地区的品质最优,香气最佳,习惯上称之为“文山包种茶”。
@普洱杂志社:一般来说,分辨湿仓与干仓的方法不外乎“一看二闻三查”。一是看干茶表面是否泛白,如果大面积泛白或者有大量连续的小白点,则基本是湿仓存放的茶。如果干茶表面油亮有光泽,则干仓的可能性大。二是开汤后闻带汤的公道杯,不同的仓储情况不同的存储年份会有不同的香气特征。三是检查叶底的活力和发酵程度。
【气质未改】
@龍井茶文化:“清、雅、贤、净”谓西湖龙井茶之精神。茶无“午醉醒来愁未醒”的怅绪,也无“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轰烈。细细想来,无非“一点桃花三两雨,双生燕儿四五家”的闲适与逍遥。听茶无语,却将心尘洗净,看茶不动,却了人世沧桑。明前雨前,虽身价不同,但气质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