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利贞茶号】
@老茶鬼微刊:乾利贞,早期名为陈利贞,创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茶号设于倚邦。据普洱茶学者詹英佩考证,陈利贞曾于清同治初年停业,同治四年(1865年)江西人赵开乾复开,改名为乾利贞。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乾利贞茶号迁往易武。进入民国后,乾利贞曾和宋聘号合营,股东为袁谦禄、刘子辉、刘幼清、傅鸿文四位。1940-1945年抗战期间,乾利贞茶号停止做茶,转而经营百货、土特产等。1946年抗战结束后,乾利贞又做了两年茶。今天的宋聘号30类商标持有人为山东籍施先生,2008年获准注册。乾利贞30类商标持有人为福建籍林先生,2009年获准注册。
【茶之路】
@王恺同学:在景德镇和解致璋老师玩了几天,陪她做了场讲座,处处见到喝茶人,各路豪杰从五湖四海而来,二百人的场子爆满,不过大家问题还是简单,渴望迅速习得,快速成长,很多都是直接追求答案,但问题是,喝茶道路需要摸索,需要自己慢慢得出答案,结合自己的心境,水准和机会。根本没有一条通用标准的茶之路。
【找客户】
@魏耀欣: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茶叶销售遇冷,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人买茶了,根据新形势去调整自己的产品并制定营销策略,寻找到自己的精准客户,总比坐以待毙更有希望。
【悠着点吧】
【微生物菌群】
@普洱杂志社-刘:为什么云南茶区相隔不远的每一座山,出品都不一样?这些问题,就像问茅台酒为什么只能出在贵州仁怀一个特定的小地方而不能四处酿造一样,答案是共通的:只因微生物菌群有异,又不愿意整体迁移,因而构不成同样的发酵。
【乌龙茶滥觞】
@茶仙僧:炒青松萝茶制作失当产生了乌龙茶制法雏形,顺治1648-1656年间周亮工做了记载。康熙朝后期1690年左右开始形成不够完善的乌龙茶工艺。而早期桐木关小种是乌龙制法,因当地海拔高冷采制季多雨少阳,故用取本山松柴室内烘青不得已成松烟味。所以猜想欧洲人最早所带回国的的应该是乌龙制法的岩茶而非红茶。
@黑茶帝国:藏茶常以高山茶区一芽三四叶本山茶为原料,保持一定的成熟度,其原因在于一芽三四叶,内含物质丰富,口感醇厚,由于藏茶属于后发酵茶,后期的发酵转化中才有更好的转化基质。形成成品之后,相比细嫩绿茶,经泡耐煮得多,往往十泡尚有余韵。
【调和众妙】
@李韬之流年似锦:茶人,是对自我的要求,即慎独——无论是否在众人之前,你都要有内心的孤傲与洁白;然而你坚持自己的风格,也应明白很多不同,他们不是对错,仅仅只是不同。我正用一生的时间从茶里学习调和众妙的法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像显密同修那么难。这也正如茶,有基本的法度,而又不拘泥不限定,从心时为上。李韬与诸君共勉。
【美人与茶】
@南山如济:“美人與茶” 李之仪:“玉骨冰肌体自轻”,戴昺:“美人隐于茶,性与茶不异。”而更著名的是苏轼的诗:“仙山灵草湿行云,洗尽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次韵寄壑源试焙新茶》) 美人者,侍茶者也。世上還有甚麽能比煎茶、點茶、烹茶更為优雅的事情呢?正坐,汲泉,摺疊茶巾,抹拭茶碗、茶杓,温燙茶盞、茶筅,自在從容,真誠坦然,這不就是人生應有的態度麽?人因茶而美,茶因人而清,説起来,如濟也算是一個“茶美人”呢。李太白詩云: “美人娟娟隔秋水”,娟娟會烹茶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