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天地人联袂造化的灵物。常有茶友用“深遂”一词形容识普洱茶之难。恰恰是由此引发了众多普洱茶的追随者。集最难与最美为一身的普洱茶,其品质的高下则是由技术来决定的,原料由栽培技术决定,制作由加工技术决定,储存是由仓储技术来决定,本文尝试从三个层面阐述,仅为一家之言,供茶友们参考。
三论普洱,贮存是升华
明代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最早提到云南茶:“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胜也!”相隔数百年之后,一九九五年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所著《普洱茶》一书中化用此提法:“越陈越香。”由此老茶的观念渐至于为人所广为接受,并对普洱茶产生了极大的带动。后来在《普洱茶续》一书中,邓时海先生更是进一步提出:“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的理念!
以笔者自己的了解,普洱生茶的理念是由邓时海先生阐释后为世人接受的,此前就只有普洱茶的提法,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内,所指的茶并不尽相同。大致划分的话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云南普洱茶主要是指普洱生茶(不全面);从1973年之后直至2003年云南普洱茶地方标准发布,这个时期的普洱茶专指的是普洱熟茶;直到2006年云南省发布的普洱茶综合地方标准和2008年颁布实施的普洱茶国家标准,生熟普洱茶才被纳入同一个标准中,由此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这三个标准中都规定普洱茶在符合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不得不说,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仍然留下了遗憾,未对进一步的贮存加以标准化的指导,由此普洱茶的存放仍然是由茶企、茶商甚至消费者自行实践,各行各法,各说各话。
行业里有这样一句话讲得好:“谁拥有老茶,谁才有话语权。”事实上也是如此,在2000年以前,普洱老茶的话语权就掌握在港澳台的专家、茶商的手中。毕竟老茶是用来喝的,这是一种经验主义。所以早期普洱茶书大多出自港澳台同胞之手,缘由在此。
2000年以后,伴随经济的崛起,与港澳台拥有相似的族群背景的广东人率先进入普洱茶的领域,大举进军云南建立茶企,云集广州芳村建立普洱茶集散地,珠三角地区自此成为天下普洱茶仓,据闻藏量至少在30万吨以上。虽然不若港澳台茶商下手早,有号级、印级老茶,但是藏量巨大,从七子级、乔木级海量存放,为了向市场推广更是打出了“莞藏”、“中期茶”的响亮口号!
2015年度以省份为单位GDP排名,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五省份都已经排在台湾之前,经济中心的转移无可避免。是故港澳台地区的普洱茶商纷纷北上北京、南移广州,形成了普洱茶的两大中心。而对老茶的话语权争夺,尤其显得激烈。既往普洱茶仓储的香港仓、台湾仓、澳门仓,被广东仓顶替。而由于北方市场的兴起,北方仓的概念也被提了出来,位于长江以南的统一被划归南方仓。形成南方仓、北方仓的两大概念,消费者如坠云里雾里画里。近年大力倡导“南茶北销”的广东茶商,并未达到预期中的成效,根本的观念在于认知的差异造成的。南方认为北方太干,北方认为南方太湿,形成鸡同鸭讲不知所云的局面。也有各取所需的,先将茶拉到南方存上几年,再拉回到北方来继续存储的。这涉及到普洱茶存放的科学机理,幸有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教授高照先生所作研究总结:热湿熟得快,冷藏香又醇。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简单来讲,普洱茶的存放是在酶促、湿热与微生物的作用下,一糸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构成的。由于气候差异造成南北方在温度、湿度上有很大差异,由此存出来的茶千差万别。以云南普洱茶专家杨中跃老师推崇密封仓保存,并带领笔者进去参观过。核心在于以酶为主的缓慢变化,优点是存放出的茶,香气特别好。杨老师曾经形容其香:从仓库里取出来,打开密封袋,隔着数米外都能闻到香味。以笔者参观东莞天得茶仓所见,现代化的仓储条件,对温度、湿度、卫生都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令人耳目一新。
(责任编辑: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