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炒作,等于自废武功】
@老茶鬼微刊:2014年下半年,普洱茶市高位滑落,至今不见任何回暖迹象。有耐不住寂寞的厂商,又在鼓吹“低位建仓”了。茶市剧烈震荡,每隔七、八年就来一次。2007年、2014年连续两次崩盘(尽管有人不承认),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收获满仓垃圾。办厂的不老老实实做茶,卖茶的盘算着如何围剿散户,跟风的活该被套。行业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暴富梦想,一再强化普洱茶的投资属性便是明证。这两年来,眼见一些颇具情怀的茶人也放下身段,主动或被动加入到炒作大潮中,令人不胜唏嘘。“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茶人本不该随波逐流,或许迫于生计,或者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但一心炒作,等于自废武功。试问真正有消费力的品饮型玩家,有几人会去喝“炒作工具”?
【“大师”说】
@虢泰号古树普洱:常常见到所谓“大师”端杯知山头,闻香说海拨,看汤鉴年份,入口说树龄,水路,汤感,喉韵,回甘,生津,体感,看叶脉,摸锯齿,茶梗拉丝,谈工艺,说历史,走山头,抱树摆拍,跟村长很熟,茶农是我兄弟,我挂牌包树了,千年古树几十米高成片成林,这是某某大师某某教授亲手做的,天上有,地下无,喝了可通任督二脉,我家还有50年代大红印若干件,90年代古树冰岛,老班章数吨,敲个章,写个字,这是私房茶,很贵的,不是价格问题,谈钱俗气,我们得有茶缘才能让点给你,不说了,口渴,喝杯60年代千年薄荷塘熟普清清口……真正懂普洱学普洱的,并没有捷径可走,少听故事,多喝茶,多对比,盲品+笔记,有钱交学费给大师,不如花钱住山头,亲采,学制,独品,感知,交流,包容,开放,谦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建议】
@茶仙僧:做茶的朋友聊起来就是品牌计划,目标都是占领市场,造仓库买茶山扩张经销商。心下暗想:因为没有垄断市场的品牌,所以大家都有一口饭吃。市场上良莠不齐但也百花齐放,这要是哪个茶的市场被一个品牌占领,岂不是一辈子只能喝一个品牌的茶?正想着被大家问是否有建议,脱口而出说: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误区】
@墨镜萧:喜欢喝焙火茶的朋友都知道,刚焙完火之后是要陈放一段时间,然后再喝,我们把这个陈放过程称之为退火。新茶的“火气”一般比较重,而且由于焙火茶的“陈化”特性,所以如果像喝绿茶一样,一到春茶就抢新喝绿茶其实是一个误区。
【“越陈越香”的来源】
@雨香雲松:“越陈越香”,是大家对普洱茶的第一印象,不过笔者查阅资料显示,最早使用此词的却是六堡茶。 港商最早即常以“陈六堡”、“不计年”作为商标。 “陈”是六堡茶的重要品质,因此其制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就是“凉置陈化”,即以篓装堆,贮于阴凉库房,来年运销。
【喫茶非等闲事】
@南山如济:午後溽熱,於蒲團上點茶,用钧窑盞,味亦佳。 黄龍南禪師有偈曰:“赵州验人端的处,等闲开口便知音。觌面若无青白眼。宗风争得到如今。” 大衆,喫茶非等閒事,莫要被他茶湯滋味瞒過。 常見俗世間人論年份,論山頭,以價論茶,以汤色香氣滋味氣韻四相論茶,落入野狐外道,總不得出頭,惜之!
【重新爱上中式】
@美盈花梨行王梅枚:中国文化和美学,在历史上有断层,好的东西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得不到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之前会崇尚西洋化的设计和风格,如今,中国美学已经开始慢慢复兴,你会发现身边喜欢茶道、香道以及接触佛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年轻化。“重新爱上中式”,这是大多数中国人审美的一个必然过程。
【致敬】
@雪小禅:已经写过唱戏、喝茶、拾荒,今天写自己的坛坛罐罐。煮一壶老茶,放一段老戏,磨砚执笔。坐在窗前,听着蝉鸣闻着茉莉花香,开始一天的写作和生活。也期待自己的新书《惜君如常》,是一种生活状态和方式,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
【烟火气息】
@maotouzi:只要还有这条海峡和这些红茶,这个城市里的人似乎能暂时忘却一切。这是从Karaköy 码头前往小亚细亚的一段航程。伊斯坦布尔三个轮渡码头,最喜欢的还是Karaköy 那一个,闹中取静,有一个开放的露天茶馆,你几乎是在海峡的嘴唇上喝茶,小贩们推着火炉和茶壶在这里卖茶,没有Eminönü 那么庞杂,没有kadiköy那么局促,虽然是在繁忙的市口,但有当地人过日子的烟火气息。不知你重返的异地,那些“never fails u”的地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