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源于前几天发的港仓橙中橙,有茶友私下里问我,你真有胆,这东西也敢喝,就不怕喝出点问题么?确实,早些年的我对这种是有些排斥的,但是对于这方面接触到的历史资料和样本的增加,也开始慢慢的对其开始感兴趣并且逐步大胆尝试。
很多茶友应该都看过有关香港地区普洱茶的品饮文化和仓储概念的,早年间普洱茶一直属于低价茶水,茶庄对于新做好的普洱茶是不会直接销售到市场的,也没有多少人会认可购买,而是会拿去入仓,磨去其生茶的生(涩)y味和熟茶的堆(杂)味,再待一定的退仓时间之后有个大致的转化才拿出销售,这里面一是为了让茶叶达到快速品饮的效果,其次就是普洱茶经过人为的入仓,微生物在其中的繁衍和各种酶促氧化,它磨砺掉苦涩感的同时,还会转化出另外一种很别致的香气,而这种似樟香药香以及参香的香气也逐步形成那个时代的仓储主流并且被当地茶客喜欢。但这种人为加速催熟(发酵)的负面结果就是即便经过十多年的退仓,喝起来前几泡依然有明显的异样感觉;时间短的话表面白霉明显,随着时间的增加慢慢减少直至消失,但是入口咽下茶汤之后,舌底部依然感受得到那入过仓的痕迹,这味道是溶于水的,并非仅存在于洗茶之后的杯盖,时间久了会减轻但依然喝的出,曾听朋友聊过一暴发户茶客动不动就是我只喝北方存出来的干仓老茶而贬低东南沿海仓储的种种垃圾,在喝了一杯传统亚热带气候存放出来的印级茶入口之后大赞“这干仓老茶真是好”!不知当时这朋友的脑海里有多少头XX马飞驰而过;
有的高温闷出来的干茶表面无异常,但是闻起来有较明显的类似“六六粉”的味道,这种喝起来附加在茶汤里的味道让人接受不了,我前些年遇到过的一些早期肇庆仓储的昌泰茶有不少都有这种状况,放到现在五六年的时间依然没有明显变化,经验不足,只能丢在那里隔一年试一次,不知未来多久才能消失干净。j也有一些是现在最多的,一直以来存放在广东沿海地区的茶仓里,为了避免过度通风往往都是保持着空气流动不太快的环境。加上当地常年特有的亚热带气候造成了茶叶喝起来会有“闷”的感觉,这种环境存出来的茶叶洗茶后闻杯盖明显,单纯是这种的话就很容易解决了,视轻重程度在自家存放三四年时间都有明显的减轻甚至丁点全无。还有一种就是商家在存放过程中,由于在仓库堆放的靠墙角地面,导致的存放不佳造成的发霉,呈黄绿甚至其他霉斑,这样有毒的东西就直接丢掉吧,别指望它将来还能入口了。以上几种是仅选了几种我接触过的代表性仓储环境给予普洱茶的不同外在和内在的形式,还有其他暂不表述。
对于生活在北方从小喝惯了偏重于鲜爽和香气绿茶的茶友有好多一上来都无法接受,在其看起来只要跟绿茶的香鲜以外有了其他异样的话就是发了霉的东西,因为对其了解的不深入而会刻意的从片面的看待它,甚至看到有一丝白霉就会大呼完蛋了,然后垃圾桶的干活,想必更多人都没见过熟茶的发酵过程吧,相信也会有好多茶友看过之后再也不想喝它了。渥堆过程中,也都是要经历过一样的s白霉覆盖,其实这种是不用担心的,发酵的最后干燥完白霜褪去就是我们平日里见到的熟茶了,一些在边角干燥不彻底的地方,紧结的茶块(比如这几年的大益老茶头刚出厂)几乎都会留下多多少少带白色的癍痕,并非是存储不当造成的发霉。
这几年市场风气推崇所谓的“干干干(重要的字说三遍)仓”,但个人09年开始一路摸索下来的经验并不喜欢,一些刻意保持干燥环境的“哨兵”变化小,喝起来没有什么意思,香气鲜爽虽然保存的比较好,上了年份也仅仅是苦涩轻了点,茶汤甜了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后发酵表现,也跟自己所理解的普洱茶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喝茶的喜好,我不喜欢不代表他人也都一样,一些茶友买回去就是箱子里一丢或者套袋跟空气湿度隔绝开来(如果套袋之前茶饼的湿度就比较高,那么这样密封保存反而会加速茶叶的发霉),寄托于时间去改变一款茶的本质。有的新茶友很少有想过普洱茶是后发酵茶,作为后发酵是需要达到一定的空气和湿度才可以进行的,虽然物质守恒定律摆在这里,当湿度温度跟得上,有了后发酵的参与,不同做法的普洱茶才能有后期自己独特的风格,而非仅仅是一些物质的慢慢消失后形成的苦涩轻一点,x入口柔一点,这也不符合后发酵应有的表现。
暂时想到这么多,此文只是用来阐述自己这方面的观点,毕竟仓储这方面一直以来就是争议性很强的话题,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有帖子必然有争论,认同观点的看了能对自己起到帮助更好,不喜欢的话看过笑笑就罢,d此贴不作任何争议性回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