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价格一般,而存放了几年的老茶则拥有了显著的升值,“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属性,在生意场上,就转变成为了“越陈越贵”。在2007年遭遇大滑坡之前,普洱茶价格一路上涨,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涌入。当时的游资只知道,一饼30元的茶,第二年可以涨到50元,此后每年递增。由于增长的速度过快,对资本的吸引力过大,品牌和质量已经不是新入场资金有时间去学习的知识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任何压成紧压状的茶,都具备这样的增值效应。
终于在07年的下半年,这个畸形市场的问题积压迎来了一次大爆发,普洱茶市场崛起后等到了第一次大幅跌落。
在跌落中,我们终于有时间反思,原因是什么?
在脱离品牌,脱离品质,脱离标准的普洱茶市场中,我们根本无法完成资产评估。所以这一时期的增长,事后看来,大部分属于资金一时狂热造成的虚高。
普洱茶国家标准在08年开始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行业的作用。同时这一年古树茶的活跃表现,使得市场又迈入了一条全新的轨迹。资本又重新对普洱茶产生了兴趣,很多山头呈现出了比上一波增长更为疯狂的曲线。
山头茶或许只是普洱茶大环境中催生出的小众利基市场,是普洱茶在资本的调教中,驯化成的一个更利于炒作的区块,它仍然具备常规普洱茶所有的一切特点。
在两个阶段的热潮中,普洱茶不知填满了多少仓库。堆积如山的存量,成为了普洱茶市场中最大的问题。
茶越存越多总得有个尽头,表面上看,解决库存无非号召大家多喝少存,强调品饮。但是实际上库存的最大问题是吸附了大量资本。
不解决这个问题,普洱茶行业就是一个资金一旦进入就无法挪动的泥沼,与眼下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世界格格不入。
如何撬动这些投入到库存的资本呢?
我们需要先解决之前提到的问题,品牌,品质,标准。
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标准决定品质,品质塑造品牌,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只要解决这些问题,完成资产的可评估,普洱茶就可以对接金融。说白了,就是解决一个信任问题。
金融化,是撬动这些资本的方法中,最为呼之欲出的一个。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品牌,大益。
大益在自己的体系内,完成了库存资产可评估的问题。它可以通过内部经销商之间的信息流动使得资金流动起来,虽然大益永远不可能推出电子普洱茶产品,但是这种经销商之间常见的库存茶叶所有权倒卖形式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益的库存问题。(大益的体量保证了经销商可以自己和自己玩,但是弊端也很明显,无法与其它品牌互动。)
由于大益自身已经自发涌现出了这种类金融化的方式,使得它反而没有了正式金融化的迫切压力。
但在第一品牌之后,所有的品牌都有金融化的迫切需求,虽然企业负责人未必会这么认为,但普洱茶吸附的大量资金本身就有金融化的动力。
2015年底,大圆普洱茶交易中心出现,可以看做是附着在这些普洱茶品牌上的资本自身推动的一个结果。至少在普洱这条路上是一种有别于其它模式的创新手段,更是顺势而为。
到了2016年9月,不到一年的时间中,算上本月21日开启的新一轮众筹申购,大圆已经完成了8个批次的普洱茶藏品挂牌交易。截止目前,大圆竟然帮助企业消化了700多吨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在诞生之初,就是具备正规金融属性的,因为这些产品是构建在严苛的遴选标准之上的。也就是说你竟然完全不需要担心手上的茶卖不掉。你随时可以在开盘的时候交易。
这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普及普洱茶,无论是关于投资的还是茶文化的。原来不在行业内的人,大量投资普洱茶却在想脱手的时候不知道卖给谁,这就是所谓的隔行如隔山。有人对普洱茶投资感兴趣,但不敢贸然入场,打算慢慢学茶却被大师忽悠得云里雾里,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但是大圆普洱的出现消除了“云和雾”。让那些对普洱茶投资感兴趣的人,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学习投资、了解普洱。
在我们可总结的经验中,经济的力量是不断在增强的,资本之魂其实已经涌现,它并不受我们人类主观意识的控制,或许当资本发展蔓延到极致的未来,所有的东西都会与资本对接,所有的流通品都会具备金融属性。
这其实是一个极度发达的理想世界,而支撑这一假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责任编辑: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