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三个行业性节日。一个是护士节,一个是教师节,另一个就是记者节。2000年,国务院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这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性节日,正如记者的行业使命,不管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总是扛着设备出现在第一现场的那个人。
“一路向西“活动中在安化,拍摄老茶行的镜头,当地居民簇拥过来与我们交流
在古往今来国茶生活平台组织的大型茶文化公益考察项目“一路向西”快要结束的时候,平台董事长夏涤斌先生给我丢过来一本书,名字叫《哈弗非虚构写作课》。这本书收录了美国51位最有经验的杰出新闻从业者对非虚构写作的经验心得。这本书是2015年在北京第一次出版印刷。而2015年的若贝尔文学家获得者是白俄罗斯一名著名的非虚构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她是一名新闻记者,她的获奖,意味着以历史、时代、社会和人性的深度发掘在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上获得了空前承认。
”一路向西“活动:那段时间,白天考察,晚上写稿着实忙碌,有时候会被当地人静静的生活方式所触动
一路向西,是一次走访考察,也是一次让我们接受茶农的“再教育”过程。围绕茶,有太多唯美的表达,有时候美得让人窒息。很多涉及修身、信仰的话题拥堵在我们茶文化的道路上。于是,茶文化的写作一落笔就不得不从一个很宏伟的话题开始。但也许,当我们在湘西某个不知名的小山坳里,看着苗阿婆佝偻的身躯独自一个人在自留地的茶树下采摘茶叶。没有传说中的采茶歌来伴奏,只是村头的合作社今天在收购鲜叶,老阿婆便抽时间到茶园里去给孙子摘点零花钱。大湘西的很多县城都把茶叶作为精准扶贫的抓手。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溢价能力一直都很薄弱。这些年,很多地方在当地领导带领下做了各种尝试。种过板栗、核桃、橘子···最后还是把关注点放在了茶上,搭建专门服务茶产业发展的领导小组。早年,毛泽东主席在安徽视察的时候就发出过指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如今,很多荒山头都已经变成了标准化的茶园。茶园有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茶农就捧着“金饭碗”了。因为解决了种植环节,并不代表有多强的变现能力。
也许,大家最后把关注点放在茶叶种植上是基于茶有别于其它粮食作物的判断。从直观的感觉上,茶具有更强的溢价能力。其它粮食作物要发挥集约化发展的价值,所需要的灌溉等田园基础建设投入也不简单。但是粮食的基准价格很难让农民大幅增收。而在种植环节,茶并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溢价能力,除了少数名声在外的产区,能够直接给茶农创造财富。也正是这些少数产区的成功案例,鼓励着大家朝着茶业、茶文化发展的路上汹涌前行。
茶叶本身的溢价来源于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茶文化也是具备产业驱动力的一股能量,更有学者直接指出:茶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那我们的茶文化在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关注一些什么呢?那些写茶的华丽术语究竟哪一个能反映写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想法?现在流行的那些唯美茶文化写作到底有没有意义?中国茶文化最缺乏什么?
这一连串问题,可能一直是困扰着茶文化围墙内外的众多茶友们。口感描述写完了,我们又写啥?历史的犄角旮旯都写完了,我们又写啥?那些人生如茶的慨叹都发完了,我们又写啥?
茶,也要写出疼痛感,也要关注幽暗面
在还没有进入所谓茶圈子的时候,我便阅读了很多与茶相关的书籍。可能但凡一个像我一样极其普通的人在看了我看过的那些书籍之后,不对茶动恻隐之心的,必是心智不健全者!因为,在这些书中,茶是那么的完美!至少从局外观测,在茶的世界里,有丰富的精神体验,也有看似不太令人担忧的物质来源。在书中,所有的作者都在争先恐后的向我们展示他们是如何在茶的世界里游刃有余,他们是如何在茶的世界里获得了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于是,我们就潜移默化的被这些茶文化术语所诓骗。心向往之,且心醉神迷!渐渐的,从不同的人生际遇会合到了这条“不归”路上!
当我们进来之后,方才发现茶行之路的艰难。这些艰难,我们很难在茶文化中窥见只言片语!茶文化,把麻醉人灵魂中与生俱来的幽暗物质拿掉了。疼痛感的丧失,造成巨大的误会,这是目前茶文化所面对的最大尴尬!
在同一水平线上雷同的茶人精神呐喊,很低端!
当我们寄身在茶文化的土壤上以后,一个最大的发现就是,每天朋友圈会被高度雷同的茶文化术语刷屏。久了,就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人生如茶”“禅茶一味”吃茶去、养身、功效、文化、艺术高频率的轰炸。久而久之,麻木的情绪已然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很难再为茶而激动了!
茶,是一种很好的饮品。茶人,也是一种诸如我国儒家所讲的“君子”一类的人物群体。他应该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他应该有自己的时代气息。茶人群体精神的丰满,是对茶的美好衍生。可是,现在有太多速成的茶人,让我们这些不太懂茶的人大跌眼睛。原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茶文化的时代意义应该要面向人类共同的精神性问题探索,不拘泥于某个国家特色去纠缠。这是非常重要的!此刻,我们在给很多人普及茶文化的时候,在他们眼里,我们就好像是孔乙己在讲“茴香豆”的“茴”字有三种不同的写法。自认为精妙却已成了别人眼中的小丑!自认为情怀呐喊很伟大,实则很低端!
不要盲目的在茶文化中的倾倒“鸡汤文化”
在市场环境低迷,众人都陷入深度迷茫之际,鸡汤文化似乎可以消解很多人内心的痛感。这种看似有必要的安慰,只是给自己寻找了一个避难所。这种鸡汤文化让所有的读者被一种功效的假象所迷惑,渐渐的偏离了茶文化。作为一个茶文化工作者,我们在进入之前,就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其中的难度、深度以及牺牲的精神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几代之后和更广泛的文化对话。
当然,茶文化工作者现实的苦痛也导致他们没有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受这个时代的影响,很多写作者在下笔之初,就在刻意思考如何嫁接产品,如何通过文章实现商业的转换!这对于茶文化而言,是非常危险的!
痛感不是无病呻吟
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疼痛感是幸福;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没有疼痛感,那是灾难!痛感往往才具有感染力,更何况痛感是客观存在的。屏蔽痛感,为一种幸福反复咏叹,久而久之,幸福也就变得很廉价了!甚至幸福本身就是一种疼痛!
忠于自我,淡看名利
从事文化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对信念的磨炼,是一种皈依,一种对理想事业的追求。我们应该学会享受这个过程,而不要为名与利搅扰了自己本就存在的从容淡定。能否扬名立万,能否日进斗金,这都不是应该站在文化岗位上思考的问题。当然,你也可以思考,但做好自己本身,把自己夯得扎实,忠于自我,这个更重要!
明白一些指导思想,也许我们再关注茶文化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在茶文化的关注点上,我们习惯了回望过去而忽略了当下。习惯了写意抒情的表达,还没有尝试更多的非虚构写作。行业新闻一度是行业媒体关注和发布的主要内容,这是最接近非虚构写作的茶文化支点。很显然,这个支点目前并不是那么有力度。非虚构写作就是要讲述真实的故事,茶文化的舞台上不缺乏故事,但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就已经沾染了太多的虚构色彩。
时代在变,互联网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大幅提速。互联网的存在形式也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相信,互联网时代只是让传媒换了一种形式出现。涉及了内容,人们对非虚构写作、对新闻、对内幕、对专业的内容生产、对有良知的新闻报道依然存在着基本需求。所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郭庆光曾经说过:“无论在任何时代,事实的深度发掘、真谛的本真揭露、故事的精彩讲述和内容的流畅呈现,都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是记者节,作为古往今来国茶生活平台全程亲历“一路向西”的考察成员之一,在对于茶叶产区的考察,我们也克服了很多非虚构写作所面临的困难局面。但做得还远远不够,用20000里的行程来感悟今后的路。在我孤独的书桌上应该要有这样一句话:写得好很难,乃至备受煎熬,写得好要求勇气、耐心、谦卑、博学、见识、执着、智慧和感受力!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