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研究 > 普洱茶口感研究 >

品茶的不同层次

时间:2023-11-23 14:11来源:老骥茶庄 作者:老骥茶庄浏览:
品茶是一种艺术和享受,不但是享受茶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也是享受茶的味道。虽然泡茶的程序很多,但是,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你会寻找到茶给你带来的不一样的一份宁静。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也是我国五千年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世界。这不仅是因为茶给人身体
普洱茶
品茶是一种艺术和享受,不但是享受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也是享受的味道。虽然泡茶的程序很多,但是,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你会寻找到茶给你带来的不一样的一份宁静。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也是我国五千年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世界。这不仅是因为茶给人身体带来的好处,还是因为品茶给人带来的无穷的乐趣。以前老骥给大家说过品茶需要达到的不同境界,今天,老骥给大家来说一说品茶需要达到哪些层次?
 
饮茶,因人品性与追求不同,分为四个层次:
1、是将茶当做饮料而大杯、大碗海饮解渴,此为“喝茶”;
2、是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饮用时细细品啜回味,此为“品茶”;
3、是在品茶时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人际关系等,此为“茶艺
4、是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和道德,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此为“茶道”。清·袁牧云:“品茶应含英明华,并徐徐体贴之”。即将茶汤含在口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在吞下时应注意感受茶汤过喉时是否爽滑。品茶,目品其形,鼻品其香,口品其味。
 
品茶需要做到的三点:
1、品其香味,即靠近杯沿用鼻由轻至深地嗅其香气;
2、品其滋味,即将茶汤少量入口,用舌尖将茶汤边吮啜、边打转,以辩别滋味的浓淡、醇甜和苦涩。“普洱茶”入口,先微苦而后甜,稍后顿号感鲜爽,烦倦顿除。品饮“普洱茶”上品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口内生津;二是齿颊回味苦醇,留香持久;
3、回味:是喉底回味苦爽,感觉气脉畅流,心旷神怡。
 
品茶时,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术语:
顾名思义就是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所谓苦尽甘来。优质茶品在饮后都会感受到喉头泛甘、而后上升扩散到整个口腔,经久不退;
但回甘有强有弱、有短有长,一般来说,回甘强且持久则优,反之则劣,喉韵回甘直观感觉出来,这种回甘给人感觉是非常自然的,关键在于持久度如何。
有些茶品,茶香、口感等指标都表现不错,但是回甘持续时间短,饮后喉腔随后消失,没什么感觉,此种茶品的等级也不会好到哪去。
 
生津
指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包括两颊、舌面、舌底。口中生津可以解渴舒顺,滋润口腔。
当亚健康状态和身体不舒服时,往往感到口干舌燥,喉头紧锁。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自然生津的能力。
优质茶品饮后会有明显的生津效果,即便饮完数个小时、口中之津仍是源源而出、令人感觉十分之美妙,但并不是所有茶都会这样,只有少数品质好的产品才会有此表现。
 
喉韵
简单来说就是喝茶之后,茶汤给喉咙带来的感觉,例如得以滋润,解除喉咙的干涸感。
喉韵一向最受茶友青睐,对于资深的老茶友来说,喉韵是他们品评茶叶优劣的重要条件。普洱茶的喉韵可分为甘、润、燥三方面。带有强喉韵的茶,绝大多数属于满口回甘的茶。也就是说,茶汤只有在满足了口腔内的味觉刺激之后,才能够深入到喉部甚至产生食道和胃部发热的感觉。
如果茶没有喉韵,咽下茶汤后,所有感觉完全在口腔内就结束了。所以有时我们能听到一些茶友喝到好茶后,喉韵强烈、悠扬之类的。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文化 普洱茶 喝茶 普洱 好茶 茶叶 饮茶 水质 茶具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读书品茶 淡看喜悲
读书品茶 淡看喜悲
品茶给我们以物质的享受和精神
品茶给我们以物质的享受和精神
教你品茶的小技巧
教你品茶的小技巧
品茶是一种人生态度
品茶是一种人生态度
老友禀性如品茶 越品越觉得味
老友禀性如品茶 越品越觉得味
茶话山头:煮酒论英雄 品茶言
茶话山头:煮酒论英雄 品茶言
学会品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
学会品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
几个品茶论水小故事
几个品茶论水小故事
烹茶、品茶的器具12种茶具的用
烹茶、品茶的器具12种茶具的用
松阳首批春茶乌牛早上市 成品
松阳首批春茶乌牛早上市 成品
品茶是一个不断祛魅的过程
品茶是一个不断祛魅的过程
品茶品的是什么
品茶品的是什么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