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茶友聊茶,有好几个茶友反映,我的茶不错,性价比高,选料用料讲究,制茶工艺上乘,就是……就是淡了一点。每个人口感不同,认识层面不同,品茶圈子不同等,对茶的口感都有不同的认知,作为一个茶人,我们要做的是包容,倾听和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提升我们的品鉴水平,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至于以我为主,固步自封。
关于茶的浓与淡的问题,我认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可能会反映出茶品的档次,还会牵连出苦、甜、甘、涩、香等一大堆问题。要说清茶的浓与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是感觉的事,且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口感这个东西用语言去表达尚有困难,用文字表达就更难了。
在谈茶的浓与淡的问题之前,我想讲二个关于食的事。茶友泉仔是做粤菜的一把好手,是我见过的对粤菜的追求达到了近乎变态的一个大厨,他对食材的挑选,对细节的推敲,对传统的传承都是那么执着,那么坚持。
上段时间他做了一个炆鸭,特意开车送了一煲给我试试。还千交带万吩咐我不要加任何东西,加热就食。回家打开一看,有点失望,清清的,淡淡的,这是粤菜的炆鸭?粤菜炆的功夫看的是汁酱和火候,这一煲清清淡淡的炆鸭,柱候酱也该放点吧。
盛情难却,开煲试试。结果喜出望外,拍桌叫绝。“鲜”,就一个字。我从未食过这么鲜的鸭,瑶柱的鲜带出了鸭的鲜,香菇的鲜又带出了瑶柱的鲜。汤汁汁不浓,入口淡淡的,但入口后那一股带着甘香的鲜味从喉头鲜到两腮,久久不散。以至二小时后喉和齿颊都还是那股鲜味。
第二件事我想讲讲广州云吞面的汤:广州人爱煲汤是人所共知的事,汤煲得越浓越好。但何为浓,浓了就不清了怎么办?于是就有了炖汤。广州云吞面对汤的要求是极高的,大地鱼,老母鸡,虾皮……煲出来的汤很浓,但不合格,为什么?因为云吞面汤的功夫在于清。
于是有高手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煲好的汤里,加点豆芽,让豆芽把汤的浓吸了,再把豆芽捞起,浓汤就变清了。那么,这个汤是浓了还是淡了?好了,我们回过头来讲讲茶的浓与淡。其实,真正高端的好茶口感是淡的。
这里有二个前提:一是淡不等于投茶量少的希释的淡。二是淡要有饱满度。要研究茶的浓淡,必须要分清两个概念,“浓淡度”和“饱满度”茶汤的“饱满度”是指茶汤进入嘴里,一种浓稠淡薄的感觉。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氨基酸、可溶性的糖以及果胶物质等的含量。
我们理解了“饱满度”,再来说“浓与淡”。浓与淡一般跟冲泡时间,投茶量多少等有关系,跟饱满度却无绝对关联。经常也会喝到比较淡但是却很饱满的茶。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家里的老火靓汤口感很好,饱满鲜爽。如果在里面再加点盐和味精,汤会浓了吗?
讲讲树龄:树龄越短,苦涩味越高,茶味感觉越浓,这是茶树的生长特性决定的。树龄短的茶树,生长活跃,代谢快。树龄长的茶树,生长慢,代谢也不同。一般来说,树龄短的茶,苦涩味重,刺激性重,所以就感觉浓了。树龄长的茶,苦涩味低,刺激性低,所以感觉就淡了。
从茶叶的内含物质来讲,最主要影响味觉的有以下几个成分:茶多酚,涩;咖啡碱,苦;茶氨酸,甜、鲜爽;其他芳香物质等。所以,越贵的茶,茶氨酸含量越高,也就是甜度、鲜爽度越高,苦涩度越低,顺滑度高了,就让你觉得淡了。便宜茶则相反:比如夏茶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高,苦涩度高,对味蕾的刺激性大,就让你觉得浓了。
越贵的茶,其内含物质丰富但浸出速度缓慢,这也是为什么高端茶前几泡没什么味道,但却耐冲泡的原因。同时,越是好茶的,越是香高、顺滑,韵味度、持久度、耐泡度都要好很多,初学者需要慢慢体会。影响茶叶浓淡的因素还有工艺问题,树种问题,这里就不说了。
研究茶的浓淡要结合茶的饱满度,厚薄去感受,还要结合茶的甜度,甘度,纯度,苦涩度等去找感觉,你会发现:好茶入口淡而韵浓,一般的茶入口浓而韵薄。人们经常说饮一杯清淡的茶,其实一点都不清淡哦!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