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苦不涩不是茶”。茶为何苦涩?茶中有呈苦味的咖啡碱、呈辛辣花苦味的茶皂素、苦感强烈的花青素(当150毫升茶汤含有15毫克花青素时,茶汤即呈明显的苦味);“涩”指的是口腔中细嫩组织的收敛表现,是一种口感,来自占茶叶干重25%至30%的茶多酚。
幼小的时候生病,妈妈先是把药研成粉沫,放入汤匙中,然后再用糖水搅伴,哄骗着孩子说“药是甜的”。待药到了嗓子眼儿,粘在那里,怎么也咽不下去。习茶后才明白,滋味是通过人的味觉器官来鉴定的。舌的部位不同,对滋味的感觉则异,如舌中、舌尖、舌两侧分别对鲜味、甜味、酸味最敏感,而舌根则对苦味最为敏感;人的味觉也是有记忆的,就像吃苦药时,总想起小时候,想起妈妈。
苦涩是茶的主体风味儿。然而,苦涩过后即是甜滑,好茶还会有“回甘”。茶中有茶多酚氧化后产生的茶黄素茶红素、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物质,这些物质使茶苦中有甜,或先苦后甜。茶滋味的不同呈现,总令饮茶人品茶的同时也品人生。茶之味恰如人生况味,常常是甘苦交加。
茶叶中相当数量的茶氨酸则使茶汤鲜爽无比,维生素C和无机盐等物质,使茶汤呈现奇异的果酸味、咸味等。多种呈味物质含量的不同和相互配比,形成了各种茶千差万别的滋味,浓淡、强弱、鲜爽、甘滑、醇和、苦涩、青涩、平淡、粗异等。
茶汤五味杂陈,其中也不乏异杂味,如水味儿、青味、青腥味、霉味儿等。大多是制茶时败了手艺,或是贮存不当所致。茶的世界如人的世界,我喻这些异杂味如生命中遇到的一些小人,有点人味儿,更多时没有人味儿。
2
茶味也是一件很主观、很私人的事,因人而异。陆羽说“嚼味嗅香,非别也”,指的是大多时候,同一泡茶,由于个人口味不同,会呈现不同的味道。如一款高焙火的武夷岩茶,喝惯它的人觉得其有诱人的炭香,喝不惯的人则觉得那是一种难以入口的焦味。再如,有的茶,有人喝着觉得寡淡、索然无味,有人“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明朝有个喝茶的高人叫冯开之,喜欢喝茶清谈。一次正聊在兴头上,喝了一口茶童忘了放茶的白水,竟道“茶味醇正”,倒也有些意味儿深远。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喝同一款茶,味感也会不同。李清照有词“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是说团茶已碾,思绪却如乱麻,不知飘往何处:茶还在,那个与己相知相爱的人却不在。茶味儿寡白,如当下人生际遇,全无兴味。
同一款茶不同的人冲泡,味道也会不同,盖因冲泡手法不同。有人说喝茶能喝出制茶人制茶时的心情,很有可能,因为茶中或藏有静气,或藏有燥气;但有人说,喝某人冲泡的茶喝出了其刚刚离了婚,这事就未免有些玄妙,离奇兼不靠谱。
茶的味道最终由水冲泡出来,那么水质好坏、水温高低、茶水比例、浸泡时间等与水相关的所有也是影响茶滋味的重要因素。水为茶之母,杜甫用一首诗“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再现了水与茶的最初的美好相遇。
3
滋味是决定一款茶“品质”如何的重要因素,而决定一款茶滋味的是茶的品种、生长环境、季节、树龄以及制茶工艺等。其中制作工艺是决定一款茶最终呈现什么滋味的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品种、生长环境、季节、树龄等使茶可能成为某种茶,但制作工艺则决定它最终是什么茶。就像一个人,其生长环境和遗传基因可能会影响其成才,但最终决定其是否成才的关键是其所受的教育。
即便如此,仍然不可置否的是,特殊的地域条件某种程度上决定一款茶特有的滋味,就如基因,复制不得。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