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普洱茶界有所谓的常识,新生茶是寒的,老生茶是暖的,熟茶是暖性的。这也导致了所谓“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的普洱茶理念。这个理念对于中国近20年的茶叶行业,影响深远,也造就了普洱茶类、黑茶类、白茶类、甚至老铁观音市场的繁荣。简而化之,这些茶都会越陈越香。因此,造就了这些茶的收藏价值,从而带来了市场的炒作和繁荣。
大滇飞扬无意哗众取宠,以驳倒传统观念为乐,但我们应该深刻探讨这背后的道理。首先,假定越陈越香是对的,即藏茶有理。而新的熟茶是暖性的,这一点也都是大家公认的。那么,暖性的背后是什么?我不需要感性的说法,需要物质成分来证明。众所周知,熟茶是经过渥堆发酵来实现的,在渥堆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分解,茶多糖增加;而老生茶经过自然发酵,同样也是茶多酚降低,茶多糖上升。以数据说话,渥堆发酵前,毛茶的茶多酚含量在35%以上,经过适度发酵后,茶多酚含量降低到10%左右。茶多酚含量较低,茶多糖含量上升,对人的刺激性减小。经过发酵,茶性通常变得更柔和。
由此,我们得出第一个推论,注意,是推论而非结论。推论之一:茶性柔和的茶,易让人感到温暖。发酵茶近年来的流行是有道理的,并非全是炒作;我们在易武系的古树茶里找到了这一感觉;同样在大滇攸乐白茶里找到了这个感觉;在顶级的红茶乌龙茶里也找到了这个感觉;暖的体感可以说覆盖了一切好茶。在潜移默化之间,中国茶叶的趋势正向着暖的方向在走,而给人感觉到寒的绿茶、铁观音市场大幅萎缩,让步于普洱茶、黑茶、红茶、岩茶、白茶这些后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茶。
推论之二:涩强的茶较难以让人体感反应为暖。涩强于苦的茶叶,给予人更多的感觉是寒。而苦化甘迅猛的茶则因为甘,给人暖的感觉。喝古树纯料,很多人说有暖的感觉;喝品质差的台地茶,则给人寒的感觉。这是许多人的结论。大滇飞扬对此不持立场。这个可能跟很多人的体质有关系。然而,从盲喝的测评来看,顶级生茶许多人有强烈的体感,脊背发汗;而许多茶则仅仅在口腔里过一遍,在喉间没有反应,有味而无韵,从而体感发寒或无感;在太多茶友感觉寒的茶里,往往涩或者苦占了太多成分,若不能迅速褪掉涩或者苦,大家的反应都是这茶不好。苦涩化解得快,起码不会让身体有不愉的感觉,对茶的评价立刻高了一线。
推论之三:单薄的茶汤易给人寒的感觉。低投茶量下;或者茶品质不佳;茶汤不饱满;入口薄有空旷感;同样无法给人暖的感觉。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老黄片发酵的熟茶,虽甜但空;而某些高品质的古树老黄片生茶,冲泡同样给人于暖的感觉。
推论之四:茶性的均衡易让人有暖的感觉;强烈刺激口腔的茶易给人寒的感觉;苦茶给人以强烈的心理暗示,茶寒!而均衡型的生茶如回甘来得快,则给人暖的感觉。那些让人低估的苦竹山、半坡老寨、蛮砖等茶无不如此。
体感是个复杂的事,众说纷纭,非常难以得出结论。所以大滇用词严谨,仅仅只是推论,而非结论或者定论,有待茶友和行家补充。大滇对茶的评价体系里,并没有体感这一项。但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仍然可以得出结论:优质茶往往有暖的体感,而品质较差的茶体感较差;如果你没有感觉到体暖,并非茶不行或者你感觉迟钝,只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些茶的刺激;那些口口声声宣称浑身发汗的人,也许实际并没有感受得到,只是为了卖茶而已。
好普洱=好原料+好工艺+好存储。发明体感这一说法的人也许仅仅是为了强调茶是好茶,体感是结果而非原因,以体感衡量是否好茶缺乏客观依据。若把因果颠倒,变成了因为体感好,所以这茶是好茶;就会衍生出一些江湖大师,不去追究茶的本源,不关注原料和工艺,不在茶山上学习,每天装神弄鬼,把普洱茶和气功、玄学混合在一起,一会丹田发热,一会打通任督二脉,忽悠消费者。大滇飞扬说:你这么厉害,你咋不上天呢?
新生茶也可能让你喝得浑身发暖,你的看法呢?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