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滋味变化万千,以浓淡来描述茶的味道,以厚薄来描述茶汤滋味,那要怎么来分辨茶的浓淡与厚薄呢?还有的茶友就会问了,经常有听到看到喉韵这个词,那喉韵又是怎么个说法,又是怎么样的一种体现呢?今天就以这两个问题来简单分享一下,内容仅供参考:
普洱茶滋味的浓淡、厚薄如何分辨?
分辨浓淡有这几个要点:茶味和水的融合度要好,不能有味和水分离的感觉。就如同原锅里炖的鸡汤与参过水的鸡汤喝起来的差别一样,总体来说就是不能有水味。品质不好的茶,比如雨水茶,无论怎样闷都会有水味。提醒一下:茶味的浓淡与否与苦涩无关,只与茶本身的茶味有关。
一般而言,雨水茶、纬度低于北纬20度,高于北纬23度,并且远离澜沧江流域所产的茶,茶味都会有一点偏淡,稍带一些水味,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是一个普遍现象,特例除外。
厚薄多指的是茶汤的质感,就是茶汤入口后有没有浓稠感,浓稠度高茶汤就越厚重。这里的重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茶汤入口后含在舌面上,茶汤有压舌的感觉,有重量感。如果这些现象没有,那我们就说这茶的汤感比较的稀薄,或者比较的寡。
这里还要引入另一个概念,就是茶汤的润滑度,通常润滑度与茶汤的浓稠度是相关的,浓稠度越高润滑度也就越高。不过,茶的润和滑同时也与茶挂不挂口、发不发麻有关,这是另一个问题,在此就不展开说了。
普洱茶的喉韵有四种?你知道吗?
先说版纳的易武,现在易武产区的茶分得很细,基本上每个寨子都有名茶,甚至于有的寨子分出二、三个茶出来,有些不可思议。我们就以过去大拼配时代易武茶的情况来举例,因为大拼配得出的感受是综合性的,了解这个,易武产区的茶也就基本有个直观的印象了。综合看,易武茶就是汤甜、水软的感觉,茶汤过喉很顺畅,无挂、卡的现象,三泡之后喉部开始显现回甘,并且随着泡数的增加,回甘的深度也会往下延伸,最深可达喉结处,并且比较持久。
老班章也是出自版纳,产于勐海,与易武茶的喉韵差别很大。茶汤过喉时同样毫无阻力,随后一种很饱满的苦从舌尖迅速漫延至喉部,并且以很快的速度化开,回甘开始显现。随着茶冲泡次数的增加,喉部的苦会往前部推移,而回甘会往下部走,可达喉结之下,并且越来越明显。前五泡很明显,茶香会先往喉部下沉,再往外回出去,这种体验非常特别。
接下来我们看普洱的景迈茶,这茶与上述两者的差距就比较大了,茶汤过喉就没那么的顺畅,稍有些卡、挂,并且不易化开。喉部的回甘来得也比较的慢,以我个人的感受,5泡以后才能感受到,并且深度有限,只能到喉结之上,随着泡数的增加,也没有往下(深处)延续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