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有很多种香型,比如常见的有花香、蜜香、果香、清香、木香等等。据说起码能细分出十几种香型。为了更能理解茶叶的香型,我们需要求本溯源,找到这些香型的来源。经过很多行内专家前辈的总结,以及对茶山的寻访,我们把茶叶的香源分为四种。
第一为品种香。“品种香”就是茶叶品种自身所带的香味。也许茶叶在最早的时候都是同一祖宗,就像我们人类一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进化出不同的品种。据《中国茶树品种志》记载,中国目前的茶树品种约有367种。每一种茶树品种在外形和口感上都有一定的区别,不过还没听说有哪位专家把三百多个品种都搞清楚的。其中很有名的如云南大叶种,滋味较其他茶叶更浓厚;凤凰单枞的“宋种”,较其他单枞更有韵味;四川的老川茶做成的绿茶也比现在新引进的品种更香甜。总之,不同品种有不同风格,这是茶树自然进化的选择。
第二为产地香。中国人讲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且早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典故。说明植物更是离不开它生长的土壤,也就更多地吸收并呈现出水土的特征。例如,云南普洱茶王老班章,古树茶有好几个品种,但都有共同的特点,苦底与兰花香;福建知名的“牛肉”、“马肉”,离开那个“坑”,香型就不一样了;安徽的太平猴魁,离开安徽太平县的核心产区,就没有“猴韵”了。可见,土壤犹如人之环境,是可以改变并塑造一个品种的。
第三为工艺香。我们的专家把茶叶分为红茶、绿茶、黑茶、白茶、黄茶、青茶六大类。虽然这六大类茶叶在不同产区有一定的侧重点,但其实都是工艺的区别。也就是说同一种茶树,不同工艺可以做出不同茶类,不同茶类自然就有不同香型了。其中工艺分类最有争议的是普洱生茶,晒干的毛茶接近绿茶,但不等于绿茶。蒸软压饼后的普洱生茶接近青茶,但不等于青茶。放几十年的普洱生茶饼,接近熟茶,但不等于熟茶。所以同一种茶叶原料,是否能成为合格的产品,工艺也不可或缺。很多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一些看法,如三分原料,七分工艺。又或者五分原料,五分工艺等。但我们的看法不同,原料和工艺共同产生了一个产品,无法分割,只是可以分等级。犹如厨师炒菜,不管原料如何好,如果炒糊了,这个菜就是零分,茶叶同样;又或者顶级的厨师,给他发臭了的肉,炒出来的菜也应该是零分。消费者只能从最终的产品去判断产品的优劣,只有在原料和工艺都合格的情况下,才有品评的必要性。
第四是转化香。在可以长期存放的茶叶类别中,经过时间的陈化,可以转化出很多不同的香味。比如参香、樟香、荷香、梅香、烟香等等,尤其是高级的普洱古树茶,在不同区域存放还有不同的转化效果。后期转化的香型相对比较复杂,受温度、气压、海拔、湿度、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批茶叶,不同的人、不同地方储藏的效果完全不同。而且只是风格上的不同,很难区别高下。普洱茶存放有两种主流的观点,一种是广东、香港的茶仓比较好,一种是昆明一带的茶仓比较好。其实是两种不同的风格而已,就算是香港茶仓,也是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把茶叶存好的,尤其是高端古树茶,一定要讲究小环境的干净卫生,才有利于茶叶自身益生菌的转化。
对于以上四种茶叶香型的源头,我们只能是了解,然后有利于我们品尝和研究。但其中蕴藏的复杂性是我们无法完全掌握的,比如同一块区域,公认能出好茶,然后种十几种茶树,哪一种会更好喝呢?或者十几种混合在一起,会出什么效果呢?再加上工艺的变量,足以让我们研究一辈子了。所以当我们有爱好,并深入,时间就不够用了。人的茫然来自没有目标,人的乐趣来自正向的爱好,茶叶是我们的国粹,也是很多人的爱好者,相信在广大爱好者玩茶的同时,就会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玩出高度。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