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涩”。
一款茶“涩”,到底好不好?
观察下身边做茶的人对涩的理解,分歧还是挺大的。
有的人觉得“涩”很不好,茶叶涩代表了树龄小;有人觉得“涩”是必要的,“涩”是单宁,有涩一个茶才能有陈化潜力。
我们该怎么理解涩呢?
1、涩生津吗?这是要看情况的
因为涩分两种。
一种是死涩死涩的、粗糙的干涩,化得比较慢。这是茶叶里的酯形儿茶素造成的。
另一种涩是细腻的、愉悦的,微微一下,马上化开,接下来就是一浪又一浪的生津。这是茶多酚中的水解类单宁水解造成的。是不是有些“欲擒故纵”的趣味?水解过程中,不断撩拨你,收敛一下、生津了凉了,又生津。
都说收放之间就是人生。
只是有时候经历了苦涩,等回来的还是无尽的苦涩。
不过别怕,有了时间,只要有活性,熬得住,它们都会过去。
2、涩是一种触觉,而不是味觉
味觉只包括酸、甜、苦、咸、鲜几种状态。而涩是一种收紧感。审评上经常说的收敛,就有类似之处。
为什么口腔当中会出现收敛感?是因为多酚类会跟口腔中的黏蛋白发生反应,让蛋黏白暂时失水,口腔就会有暂时失水干燥收紧的状态。
3、涩是怎么产生的呢?
总体而言,涩基本是多酚类造成的。
难以水解的酯形儿茶素(EGCG和ECG),滋味相对粗燥,难以化开。这样的涩相对不讨喜。
另一种涩是细腻的,马上化开带着清凉感和生津的。这种涩是糖苷类物质水解单宁造成的,是“活性”。
海拔、品种、种植密度、树形都会影响它的含量。比如冰岛茶最明显,喝完后会满满的水解单宁化开的既视感。
4、加工能不能去涩?
这要看语境、看标准、看审美。
如果你可以放弃茶叶外形,揉捻透一点,倒是可以氧化掉一些(粗糙的涩),保留撩拨人的活泼的、细腻的收敛——因为原料杀青之后,可保留的糖苷类物质已经基本被固定下来,这个时候通过揉捻可以有效的使茶汁外溢,使得茶多酚中过多的EGCG暴露在空气当中。
猜猜,真空仓存出来的茶,涩度会有变化吗?汤质厚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