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很有名气的广告词:“海的味道,我知道!”
那么普洱茶的味道,谁知道?
那么立顿红茶如何做到味道的标准化。
从1892年立顿在美国设厂至今,以袋装红茶为主,行销全世界,立顿几乎成为红茶的代名词,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品尝到它的芳香 。为了保证所有的黄牌精选红茶的味道百年来都能标准化,立顿雇用大批品茶师,采购全球红茶进行拼配,使得每一年的拼配比例都不一样,但是能保证口味一致。
再来看看我们的普洱茶,在遥远的过去,山民将采摘的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叶杀青后在太阳下晒干,先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蒸压成型,制成紧茶。然后,再通过马帮将其运往远方。其间,为防止茶叶齑碎和包装方便,会对茶叶喷洒少量清水。这样,茶叶在漫漫的路途中进行着缓慢的冷发酵,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大叶种后发酵普洱茶,这种耐泡的茶具有醇和、陈香的味道。
在计划经济时期,普洱茶销售区不多,也不复杂,边销茶供应藏区,熟茶供应中国香港。当时的定义熟茶才是普洱茶,味道也不复杂,级别上也主要以粗老原料为结构,品类上也以散茶为主。所以,口味上可以说就是一种,就是熟茶的味道醇香和浓厚。
现在普洱茶的销售区域增加,普洱茶的定义也随之改变,口味也在发生改变。因为有了存储时间的洗礼和沉淀,新老普洱茶逐渐被茶客们接受,也同样接受着各种大师的评判,普洱茶的独特风味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同一款茶叶因不同存储地点和存储的温度湿度,必然带来口感的不一致,可能形成了两种甚至多种口味。还有一个因素,大家对于普洱茶的认识不一样,接受的茶品程度不一样,很多人由绿茶转向普洱,由花茶转向普洱,要求的茶叶也是绿汤绿叶,黄汤黄叶,香气扑鼻,过去传统销售区,却仍然是红汤红水,区域人群的差异、存储环境的差异、接受程度的差异,必然对普洱茶味道的标准化带来不小的影响。
近几年,山头茶兴盛,个性化盛行,普洱茶口味的更加复杂化。勐海茶区、易武茶区、临沧茶区、思茅茶区等等,再往下细分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茶王树、薄荷塘、百花潭等等,说实话,其实绝大多数消费者对这些茶都找不到南北,甚至资深茶友也很难鉴别其中之差异。无论是布朗山还是易武山,景迈山和南糯山,这两者之间确有差异,只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品鉴和积累才能发现。
古树拼古树,小树拼古树、大树拼小树,人人都在追求的古树纯料,名山单株,一类高杆,千年古树,这些茶到底是真是假,是茶农收茶客的智商税,还是茶客们自己虚荣心作怪。普洱茶市场陷入大师、专家说了算,讲故事、论工艺的怪圈。
如今普洱茶口味细分,小到以一个村寨一个家庭为单位形成一种口味,事实上这种差异不大,这种划分大可不必。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自身的感受被忽略,引导和误导到成为主流,口味变成你品我讲,神秘化、复杂化,忽悠的水分更多。特别是在新茶刚上市的时候,更甚!因为陈化后的茶,无论是仓储陈化还是人工陈化,口味其实都有趋同,不过是仓储陈化和人工陈化两大体系之间的差异,在陈化过的茶上找不同,需要对茶商自身要求更高。
有人问了,普洱茶为什么不能找专家把标准统一了,特别是名山头茶?因为现在普洱茶专家和大师实在太多了,跟喝茶无关,跟利息有关,有的专家喝到再好的也要挑毛病,要不然容易丢客户,有的大师看几本书直播几场,粉丝几万,就开始各种点评,不负责任。那把咱们的老专家都请来,可以吗?我个人觉得是可以的,但是就是不知道这些专家们愿不愿了。
有朋友问我,普洱茶口味如何鉴别。我说老茶、熟茶无非是“醇、厚、润、甘、厚、滑”,口味也好,风味也好,个性化茶品也好,也就这6个字。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