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前夕,又爆出了一批“问题茶叶”。在“茶叶及相关制品、咖啡”3053批次的检验中,有94批次不合格样品。这里面,大众熟悉的正山小种、金骏眉成了重灾区。其实自从有茶那天起,茶叶造假也就应运而生。古今中外,造假的手段千奇百怪。只有老百姓想不到,没有不法商贩做不到。
奇闻:柳叶当茶卖
茶叶造假,自古以来最常用的手法就是“以次充好”。唐代以前,人们对茶的认识还很少。很多人,甚至没有见过真正的茶叶长什么样子。所以最开始的造假手段,简直要用简单粗暴来形容。《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茶学专著。其中,就记载了茶叶造假的手法: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那么,“卉莽”到底是什么呢?唐代《本草拾遗》中记载:
“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
可见,唐代槐、柳的嫩芽可以用来充当茶叶。这样拙劣的手法,如今估计是行不通了。唐代,茶叶刚刚变成普及全国的饮品。大众对于它的认知度还很模糊。不法商贩,也就是钻了这个空子。
趣闻:英国也造假
到后来,唐朝茶叶造假的手段,竟然被英国人学会了。原来茶叶刚刚风靡英国时,情况与唐朝非常相似。人们热烈追捧这种东方神秘饮品,却又对它知之甚少。而茶叶在18世纪的欧洲,价格逼近奢侈品。既有如饥似渴的市场需求,又有不透明的产品信息。一时间,英国的奸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1784年,连查尔斯三世都注意到了劣质茶叶的问题。当时的一篇文字,描述了奸商们的行为:
“将梣(木樨科落叶乔木)的叶子晒干,再用火烤一下,而后摊在地上。用脚踩踏直至细碎。然后把细碎的叶子放入有羊粪水的通例浸泡,之后取出再摊在地上晾干。”
由此可见,当年英国人作假,也说得上无节操无下限了。
异闻:皇帝照样骗
不要说老百姓,有时候奸商连皇帝都敢骗。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
“比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研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发展到宋代,造假手段稍有进步。从滥竽充数,变成了以次充好。起码,掺杂“卉莽”的拙劣戏法不再用了。调转思路,又在产区上动起了手脚。估计造假蔚然成风,结果都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笔者揣测,宋徽宗本人肯定是见过甚至喝过这种假茶。不然的话,怎么会有如此细致入微的描写呢?幸亏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懂茶的皇帝之一。不然,一不留神也会做了冤大头。
茶叶生产,受“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影响。所以,一般茶品前面还要冠以产地。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福鼎白茶等等。用普通产区冒充知名产区的茶叶,是如今重要的作伪手段。其实,明清时期“产区造假”问题就相当严重。晚明黄龙德《茶说》中记载:
“其余杭浙等产,皆冒虎丘、天池之名,宣、池等产,尽假松萝之号。此乱真之品,不足珍赏者也。”
由于茶叶作假防不胜防,所以历代茶书中一般都会用一定的篇幅介绍辨伪方法。客观上,也为后人记录下了很多茶叶作伪手段。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茶叶造假,只可蒙骗一时。真的,假不了。假的,它也永远不能成真!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