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论
上接《永昌古道与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研究(四)》。从上述永昌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发展可看出,这两条古道都是两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但是永昌古道远比茶马古道的形成的时间早的多,永昌古道始于西汉,茶马古道始于唐代。其走向:茶马古道在云南是由西双版纳走向西藏拉萨出境;永昌古道(西南丝绸古道西段),其源头是从四川成都走向永昌(今保山)出境。只是两条古道在大理有交汇,又从各自的方向走。两条古道各有其历史意义:
(一)永昌古道的历史意义。这条古道在汉代开发西南夷起到了直接的作用,一路开发一路设置郡县,直到东汉迫使了以保山坝为统治中心的古哀牢国归汉,设置了永昌郡,祖国边界由此而基本形成。如今还有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尤其永昌古道段,一路都还有大量遗迹存在。这里自史前时代起,就是中华各族系往返迁徙的良好通道,至今还居住着彝、藏、回、白、傣、僳僳、普米、阿昌、德昂、景颇等10多个少数民族,并蕴藏着大量珍贵的稀有动物和植物。这条古道是难得的文化遗产,其中有些驿站已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但对全线缺乏统一规划和保护,应该将“南方丝绸之路”列入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通过国家的平台重视,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还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这条古道是汉藏民族的一条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对促进西藏与祖国的统一,以及汉藏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这条古道,使藏区人民获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内地出产的物品,弥补了藏区所缺,满足了藏区人民的所需。而且让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环境的藏区打开了门户,将藏区的各种土特产介绍到内地,形成了一种持久地互补互利经济关系。这种互补关系使汉藏民族形成了在经济上相互相成的格局。这条古道还沟通了藏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
茶马贸易的兴起使大量藏区商旅、贡使有机会深入祖国内地;同时,也使大量的汉、回、蒙、纳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军进入藏区。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对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亲和感,形成了兼容并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在茶马古道上的许多城镇中,使藏族与汉、回等外来民族亲密和睦,藏文化与汉文化、伊斯兰文化、纳西文化等不同文化得并融,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现复合、交融的情况。由此进一步推动了汉藏民族的团结,藏区与祖国的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1.清光绪《永昌府志》。2.民国《保山县志》。3.《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4.《保山地区志》上卷,中华书局,1999年版。5.肖正伟《保山通史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6.刘勇《茶马古道》,黄山书社,2012年版。7.木霁弘《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原载2016年《保山史志》第5期)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