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喝茶喝到这种境界也是服了

时间:2023-09-02 10:06来源: 茶人茶话 作者:佚名浏览:
广州人出了名爱饮茶,他们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于该追溯到哪个年代,那就没有准确的答案啦。不过,这里却有三种说法。 No.1 追溯到西汉初期。 相传南越国国君赵佗喜欢喝茶,常带着一帮臣子到临江的小楼里谈天说地。有一天,赵佗和臣属叹茶时,见一轮红日升起,映得珠
普洱茶
广州人出了名爱饮茶,他们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于该追溯到哪个年代,那就没有准确的答案啦。不过,这里却有三种说法。
No.1
追溯到西汉初期。
相传南越国国君赵佗喜欢喝茶,常带着一帮臣子到临江的小楼里谈天说地。有一天,赵佗和臣属叹时,见一轮红日升起,映得珠江浮光跃金,壮丽非凡。他顿时来了兴致,抓起一把茶叶就撒向珠江。人说撒豆成兵,赵佗撒的茶叶更牛逼,又变银鹤又变仙女,还给赵佗奉香茶呢。作为国君的赵佗爱喝茶,下边的臣民上行下效,渐渐兴起饮茶文化也非不可考。
传说固然有夸大之处,但又岂是空穴来风?
赵佗何许人也?
他是秦朝的将领,当初领命南下攻占岭南后,又适逢秦末大乱,索性便不回去了,割据了岭南当了个土皇帝,还建了个南越国。没错,他就是第一代南越王,不过躺在西汉南越王墓里的可不是他,而是他的孙子赵昧,鉴于时间问题,他孙子的故事就不说了。
 
No.2
追溯到唐代,并且与茶圣有关。
史料上记载,陆羽曾到过广州,而那时,他撰写的《茶经》也早已在广州流传。时人对此书极为珍爱,甫一面世就竞相传抄。《新唐书隐逸传》便称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的陆羽就跟如今的当红明星一样,去到哪儿都有粉丝追捧,广州的茶粉又特别狂热,将其引为饮茶“经典”,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No.3
追溯到清代。
话说当年,也就是1757年时,满清那位风流的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圣旨——“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对外贸易”,这便是史上有名的“一口通商”政策了。
当时因为这道圣旨,全国的茶叶、丝绸、瓷器都源源不断地运往广州并销往世界。常言道,物以稀为贵,茶多了也就贬值了,连底层的老百姓们都能天天喝上几口,于是便奠定了全民饮茶的基础。后来到了咸丰、同治年间,也就是七八十年后,广州开始流行全民饮早茶,并延续至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那时正满地开花的茶楼不叫茶楼,而是叫“二厘馆”,当时还有首民谣这样唱道:“去二厘馆饮餐茶,茶银二厘不多花。糕饼样样都抵食,最能顶肚不花假。”
在二厘馆之后又出现了茶居,自然高级些许。“一盅”这个词也随之出现了,不过“一盅”指的却是一盅劣茶,也多是些做三行(建筑工人的通称)和苦力(搬运工)的劳苦大众饮用的。
再后来到了晚清,广州出现了堂皇体面的茶楼,从此以后,人们才把饮茶的地方叫“茶楼”,把品茗叫成“上茶楼”。当然,上茶楼不仅是喝茶这么简单,还有吃点心呢,如今常说的“一盅两件”也是这么来的。最初的“一盅两件”不过是一杯劣茶加两件粗制点心,茶可提神、冲洗肠胃,点心不大可口但能填饱肚子,这样一份餐点,价钱不贵,胜在实惠,对于当时的劳苦大众来说是不错的选择。之后茶楼又为了迎合达官贵人的要求,“一盅两件”再次升级,质量更精细,且渐渐形成广州茶楼的特色。
现在广州人喝茶都喝到国外去了,在那边,想找个饮茶的地方并不难,砌一盅茶,三两点心,坐下聊聊天,生活写意得很,连老外也三不五时去叹茶,还专门造了个词Dim Sum来形容,看来茶楼文化的渗透力也是杠杠滴。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的历史 茶文化 普洱茶 喝茶 普洱 茶叶 饮茶 茶经 历史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喝茶时间决定养生效果
喝茶时间决定养生效果
郊游喝茶神器
郊游喝茶神器
夏季喝茶的四大好处
夏季喝茶的四大好处
老年人喝茶要注意“三不喝”
老年人喝茶要注意“三不喝”
21种情况下不能喝茶
21种情况下不能喝茶
怎么喝茶才能发挥最大的养生效
怎么喝茶才能发挥最大的养生效
喝茶习惯的养成
喝茶习惯的养成
冬天喝茶有讲究
冬天喝茶有讲究
喝茶要怎么泡才健康养生呢?
喝茶要怎么泡才健康养生呢?
喝茶应分类
喝茶应分类
教你怎样办公室轻松地喝茶
教你怎样办公室轻松地喝茶
喝茶前后别碰这些
喝茶前后别碰这些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