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茶最初是作为药物利用的,以后逐步发展为饮用,成为一种有药物作用的饮料。从这一角度划分,秦汉基本是茶的药用时期,魏晋至唐是药用走向饮用的过渡时期,唐后则是茶的饮用时期。
两汉末年,茶已经发展成为皇室和贵族阶层的一种高级饮品,这里有一个“以茶代酒”故事可以得到证明。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孙皓十分残暴,而且溺于酒色,特别嗜酒,每次宴请群臣必强令他们饮酒,而且每人必须饮酒7升,喝不下去的,就令人硬灌下去,大臣们个个惊惧,把皇上宴请视为畏途,且怒不敢言。其中有一个大臣叫韦曜,博学多才,又深得孙皓宠信,但他的酒量很小,不过2升而已。孙皓知他实在不能喝酒,每次宴筵之时,只好暗中照顾他,密赐他以茶代酒,韦曜才得以蒙混过关。今天酒桌上的“以茶代酒”之说,即缘于此。不久,韦曜失宠,也照样被灌酒。最后,韦曜奉命去记录孙皓父亲的事迹时,由于秉笔直书,触怒孙皓被杀了头。不过“以茶代酒”这个典故却说明,茶在三国时的上流社会确实已作为饮品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明了东晋南度之初,文臣武将们逐渐由不习惯饮茶到适应饮茶的过程。东晋的贵族们南下之后遇到了习惯饮茶的南方文化的挑战。晋康帝的老泰山褚裒,字季野,住居征北大将军,声名显赫,晋南渡之初,他来到一个叫金昌亭的地方。这时江东的豪门权贵正在亭中欢宴,对这位褚大人,他们只闻其人未识其面,看见来了一位北方佬,就存心戏弄他一番。他们令侍者不断给褚裒敬茶,而且专倒茶汁,一喝完马上又添满,褚裒喝了一肚子苦涩的茶水,却没有吃到任何东西。褚裒忍隐不过,只好站起来大声说:“我是褚季野。”这一句话语惊四座,人人魂散,个个狼狈,慌忙离席而去,褚裒这才摆脱了窘境。
我国的饮茶习俗,起源于巴蜀之地,然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西汉末年,四川籍作家王褒有一篇《僮约赋》,描绘了巴蜀盛行饮茶的风情。这篇赋说,王褒到一位叫杨惠的寡妇家作客,杨惠家有一个僮仆叫“便了”,便了怀疑王褒与女主人关系暖昧,于是对王褒很不客气,不但不给他沽酒,还跑到杨惠亡夫墓前大发牢骚,说王褒的坏话。王褒听说后大怒,要惩治这个恶僮,于是出钱向杨惠买下了便了。便了很不情愿,所以向王褒提出要求:“你要买我,便要把让我作的事情一件一件写明在契约上,不然我就不作。”于是,王褒就起草了一份“雇工合同”,任务规定得十分具体,其中涉及到“茶”的就有两项:“烹茶尽具”和“武都买茶”。这个古老的雇工合同,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茶已成为巴蜀地区平民的日常饮料和重要的生活内容,不可或缺,而且茶已成为一种商品进入了市场贸易,可见巴蜀之地饮茶习俗之盛。
我国的茶就是这样,由巴蜀而至内地,由宫廷王室而至平民百姓,由药用逐渐走向饮用,通过不断的交流乃至碰撞,渐渐普及开来,走向了全国。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