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沱茶的形态源头可以上溯至明代。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涮《滇略》卷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这种蒸而成团的普茶,孕育了后世的众多形态的团茶。
清代,承继了蒸而成团工艺,品质最好、声誉最为卓著的是紧团形的普洱茶,且以京师尤重之的贡茶为最。清宫的档案记载:进贡的普洱茶形态相同,只是规格大小不同。或是大而圆的五斤重、一斤重、三斤重的紧团茶,或是小而圆的四两重、一两五钱重的蕊珠茶。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规定:“云南省贩茶,系每七圆一筒,重四十九两,征收税银一分,于十三年开始,颁给茶引三千饬,发各商行销办课,作为定额,造册题销。”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泓撰《滇南新语》:“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亦作团,冒普茗名,以愚外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劣。”
乾隆三十年(1765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亦黄,不如普洱茶清香独绝也。”
清朝末年,景谷、顺宁、猛库(新中国成立后“猛库”改为“勐库”)等地的茶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这亟需要一种全新形制的茶品来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为它们找到出路。
光绪年间贺宗章《幻影谈》卷下:“普洱茶,用布袋揉成数两一饼,或团如月形,或方块,其最佳者,制如馒头,形色味皆胜,所出无多。”文中将饼描摹为或团如月,或方块,最佳的是馒头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