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关于陕西茶马古道的推论

时间:2023-10-09来源: 茶贵人 作者: 丁文浏览:
内容提要:秦汉以来,陕西穿越秦岭、巴山的就有7条主要栈道,成为陕西茶马古道网络中的基本干线。茶马互市鼎盛时期,每年有数百万斤茶叶和万余左右的边马在陕川茶马古道上流通不绝,金牛道是可以确认的茶马交易主干道。陕西茶马古道的发展有一段漫长的历史,大体划分为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内容提要:秦汉以来,陕西穿越秦岭、巴山的就有7条主要栈道,成为陕西茶马古道网络中的基本干线。茶马互市鼎盛时期,每年有数百万斤茶叶和万余左右的边马在陕川茶马古道上流通不绝,金牛道是可以确认的茶马交易主干道。陕西茶马古道的发展有一段漫长的历史,大体划分为唐宋、明朝、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先后以山南茶、汉中茶和紫阳茶为主打产品,以西安、汉中、安康为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边茶贸易的集散地、转输地。陕西茶马古道网络具有历史悠久、四通八达、交易数额巨大、官办为主、民间参与的特点,且负载着强国强军、外事交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使命,其历史意义非一般的物资流通和商业贸易所能比拟。陕茶好,喝是硬道理,点击左下“阅读原文”查看陕西好茶
推论之一:陕西茶马古道的存在毋庸置疑
茶马古道”已成当今旅游业和茶学界的热门话题。
茶马古道”一词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大体说来,它的出现源于古代中原与边疆的“茶马互市”。什么样的道路才可称得上是“茶马古道”呢?其要素有四点:其一,是一条古代开凿的交通要道;其二,这条古道上采用的运输方式主要是骡马牦牛驮队或人背肩扛;其三,这条古道上主要流通的物资是茶叶和马匹;其四,这条古道出现与存在的背景是内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互市”。
云贵川茶马古道一度成为热点、焦点炒得红红火火,其实中国古代茶马古道的主要分布地不在大西南的云贵川,而在大西北的陕甘青新。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所作《叔父给事挽词十首(之八)》诗云:“陇上千山汉节回,扫除民蜮不为灾。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全宋诗》卷989)。“陇上”即陇山,在陕西境内,此处代指陕西。黄庭坚的叔父黄廉,元佑(1086——1094)初出使川陕,调查茶马之政,他维护了“熙丰成法”,推进了宋朝与边地少数民族的茶马交易。这首悼亡诗一是凭吊,二是赞颂死者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说明了山南茶在唐宋茶马互市中所起到的作用,作为战略资源倍受朝廷重视。“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传递了一个历史信息,“蜀茶”北运,“胡马”西来,川陕间“茶马古道”的存在应当是历史的必然。
 
明戏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1550——1616)曾出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其《茶马》诗云:“秦晋有茶贾,楚蜀多茶旗。金城洮河间,行引正参差。绣衣来汉中,烘作相追随。以篦计分率,半分军国资。番马直三十,酬篦二十余。.......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编者注:此处黄茶指青砖茶),胡马求金珠。羌马有权奇,胡马皆骀驽。胡强掠我羌,不与兵驱除。羌马亦不来,胡马当何如!”(《汤显祖诗文集》卷20)“秦晋”指陕西和山西,“楚蜀”指湖南与四川。明代茶马互市,经营茶叶的多是秦商和晋商,用于茶马交易的茶叶除陕西汉中茶外,大宗是来自湖南的“黑茶”和四川的“蜀茶”。当时茶马司设在“金城(治所在兰州)洮河”一带。作者来到汉中,在茶马交易的主要运作地了解到了交易的实际情形。例如,当时茶叶以“篦”作计量单位,获得“引”的商人有在茶区收购茶叶的权利,但“半分军国资”,有一半要交给茶马司,用于茶马交易。接着叙述茶马交易的价格及实际存在的问题。这首诗对汉中地区茶马互市情况的描写有一定史料价值。
交通,无论古今中外,都关乎国计民生,在封建割据年代更是头等重要的军国大事。 陕西虽然地理条件对于修筑道路有诸多不利,但毕竟是周秦汉唐几个统一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修筑道路是倾其全力而为之。
秦汉以来,穿越秦岭、巴山的就有7条主要栈道,成为沟通秦蜀间经济、文化之通途,在中外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云:“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就是指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蜀道是我国古代第二大交通运输线,仅次于京杭大运河,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道路,比欧洲著名的罗马大道还早。史书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栈道又称栈阁之道,是古代山区险要地段交通的主要道路形式。在河岸、岩壁凿孔架木而成的道路建筑,外形如一连串楼阁。《宋会要辑稿•道路》说,北宋时,“入川大路自凤州到剑门关直入益州,路途遥远,桥阁约九万间。”每间以3米计,共约27万米,折合约540里。清代作家汪灏《栈道杂诗》云:“煎茶初耸目,缥缈栈云通。密树争峰竦,奔流触石雄。人行鸟道外,天在水声中。可惜春还浅,繁花未放丛。”(《汉中茶业》)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对栈道有深厚感情,过栈道作诗云:“西指褒斜路,凄然送远心。千峰盘雪栈,数骑出去林。蜀道连天起,秦关入望深。今宵图画里,如听冥猿吟。”(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两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蜀道的高险,何其壮哉!何其伟哉!
穿越秦岭的有4条——
褒斜道:号称“中国第一栈道”,由褒河之谷(今陕西汉中附近)入斜水之谷(今陕西眉县境内),全长500华里左右。目前存有25处遗址。褒斜道是蜀汉与秦川的交通咽喉,大约有1/3的地方是栈道。
陈仓道:北端由陈仓县(今陕西宝鸡市)出口,全程约1200华里,是穿越秦岭诸道中最长的一条。楚汉战争中,“火烧栈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著名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傥骆道:南口曰傥(在陕西洋县境内)北口曰骆(在陕西周至县境内),故名。又叫骆谷道。长约500华里。清末汉中与西安的邮路基本上是沿此线。
 
子午道:古人以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此路北段大致为正南正北方向,故名子午道。全长1000华里以上。是安康到长安的要道,是西安通四川东部的捷径。
以上四条栈道均位于汉中以北,历史上称为“北栈”。穿越巴山的有3条——
荔枝道:原称间道,又叫洋巴道,因一个女人而改名。唐天宝年间,玄宗之贵妃杨玉环嗜食荔枝,遂在四川涪陵建优质荔枝园,并修整四川涪陵至长安的道路,取道达州(今四川达县),从陕西西乡快马入子午谷,至长安不过三日,进呈贵妃的荔枝犹新鲜如初。
米仓道:是穿越米仓山连接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的道路。此道是汉中去四川的捷径。
石牛道:又称金牛道,是关中到成都的主要道路。它不仅沟通了褒斜栈道和连云栈道,还沟通了太白路和文川道,形成四通八达的栈道网络。今川陕公路南段基本沿此道修筑。
连云道:北段沿用今陕西凤县双石铺以北的故道北段,南段是沿用汉晋时的褒斜道南段。元统一中国后,即以此路和石牛道为川陕间的驿道,历明、清一直沿续至民国初年。本世纪30年代修川陕公路时也基本上沿此线修筑。
文川道:唐时新修的一条驿道,以其南端谷道的出口文川河谷(今陕西城固县境内)而得名,段使用褒斜道北段。
郡道:汉中府到兴安府(今陕西安康)的大道,为古襄郧(今湖北襄樊、十堰一带)到汉中驿道的一部分。
秦直道:是咸阳至内蒙古的重要官道,穿越14个县,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
以上这几条主干道,加上长长短短的诸多小道,与周边省份连接,构成了古代陕西便捷的交通网络,在历时千余年的茶马贸易中担负着茶叶西运的历史使命,特别是金牛道(石牛道)这条古栈道,是川陕茶马古道的一部分,经过汉中茶区,在历代茶马交易中成为主干道,数额巨大的蜀茶源源不绝地沿此道北运陕西,然后用骡马驮、小车拉或脚夫背扛,运往朝廷设在陕西、甘肃和青海的茶马交易市场,换回朝廷所需的马匹。这是我们可以初步确认的连接川陕的一条北方的茶马古道
 
陕西茶马古道的存在毋庸置疑。
推论之二:金牛道是川陕最重要的茶马古道
自古以来,不得蜀中者不得天下。从成都到西安,走蜀道要翻越巴山和秦岭。秦汉至南北朝,由陕西关中入蜀都循着“金牛道”。此道细而言之,是由陕西眉县经斜峪关,褒谷栈道入汉中,复自勉县而出,出阳平关(古阳安关),由山道经广坪抵白水关(今四川青县白水镇),然后沿白龙江河谷至广元老昭化(今广元西南),转南入剑南阁道。另一条陈仓古道,即淮阴候出定三秦经此道,是由勉县沿今略阳的黑河坝、大黄院、鱼洞子、略阳,越清泥岭,出甘肃两当,进凤县越秦岭到陕西关中。两条道在南北朝以前汉中至广元、昭化一段,大致是出勉县西行至阳平关,再沿嘉陵江(西汉水)燕子砭,经安乐河、广坪、青木川进入四川省青川县姚渡镇,沿白龙江下可达白水镇,再抵昭化。沿线没有大山大河,自然成为古代的重要通道。
这一通道,宁强具有必经之地的区位优势,为茶马古道的形成和茶叶的传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沿茶店西行可达今略阳县峡口驿和煎茶岭。旧时由于过往行人多,在峡口驿设有驿站,上行10里有煎茶铺,至山顶即为茶岭,是今峡口驿和何家岩两镇的分水岭。煎茶岭是来往歇息饮茶之地。位于宁强县安乐河西南约10里的石垭子。旧时,这里是巴蜀进入长安和甘、青的重要通道。自四川青川县白水、姚渡进入陕西宁强的金山寺、青木川,都要翻越盐茶关才能到达安乐河。再由安东河北上可进入甘肃陇南,向东北可达燕子砭、阳平关(古阳安关)。盐茶关何时设,无可考证,大概在明代,目前已无任何遗迹。但可以看出这里是南来北往的必经关隘,官府在此设关卡查禁私贩盐、茶是很自然的。从后来发现的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足以说明,此地确实是一处重要的关隘驿站。正如明朝嘉靖工部尚书甘为霖在《黄沙驿》诗中所云:“关塞西来日未斜,绿杨红杏映黄沙。野蔬鲜伴鸡鬃菌,活水香烹雀舌茶。云外山川殊近蜀,眼前泉石宛如家。翻思十载经尘上,何幸会逢境独佳。”(《陕西茶文化》)
 
金牛道的开凿在古代经济贸易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川、陕、甘、青历时千余年的茶马互市,金牛道是大西北最重要的茶马古道。就以明代为例,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尝谓户部尚书郁新‘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而且当时“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也就是说,汉中茶全部西运甘肃、青海、西藏还不够,必须要将四川保宁的茶叶北运陕西。为此,洪武三十年(1397)朝廷在成都、重庆、保宁、播州(明时属四川)建立四大官茶专仓保管,当时汉中还设有加工毛茶的基地专门加工统购的官茶。英宗朱祁镇“正统九年题准,将减半茶四十二万一千五百三十斤,陆续运赴陕西接界褒城县茶厂。”(《明会典•茶课》)为了确保运输路线的畅通,还修筑道路,增设驿站,以官运为主,商运为辅,组织军民专业运输。史载:“成化十九年,令四川保宁等府茶课,每岁运十万斤至陕西交收,转运各茶司支用。”(《明会典•茶课》)。弘治十八年(1505)杨一清(1454——1530)《茶马疏》的“为修复茶马旧制第二疏”记载:当时买马之茶主要来自四川,两省“合用运茶军夫。四川、陕西都、布二司各委堂上官管运。四川军民远赴陕西接界去处,交与陕西军夫,转运各茶马司交收。”按“洪武永乐年间旧例,三年一次,番人该纳差发马一万四千五十一匹。”要长途跋涉转运多少茶叶呢?仅四川保宁府就要运送10万斤到100万斤。那每年换回来的万余左右的马匹,沿陕西茶马古道运回内地,马蹄得得,铃声回荡,扬起一路烟尘,又是何等地浩浩荡荡!
让我们闭目遐想,历史上的金牛古道是何等地繁忙!与进藏的那条名闻遐迩的茶马古道风情虽异,但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职责,规模也更为壮观,也更具官办色彩。
陕西宁强县古金牛道,是因秦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得名,自古为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据古地名遗址和史志记载,今人之实际查勘,金牛道的具体线路是:从南郑起,经勉县西南烈金坝(古之金牛驿),入宁强五丁峡(金牛峡)至五丁关、牢固关、黄坝驿、七盘关、转斗铺、中子铺、五里铺、神宣驿、龙门阁、明月峡、五里峡、石柜阁、汉寿驿,入葭萌关、剑门关,经柳池驿、武连驿、梓潼送险亭、五妇岭、石牛铺、罗江驿、白马关、鹿头关、旌阳驿、金雁,两女驿(弥牟)、天回驿,进入成都。金牛道全长约1200多里。元朝以来,又称蜀栈、南栈。《雍大记》记述五丁峡(或称金扣峡、宽川峡)云:“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激,为蜀道之最险。”
因宁强地理生态环境的优势,加之又是汉水的发源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朝陆羽《茶经》载:“茶树,金州(今安康)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今汉中)生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由此可知,该县在唐时已有茶的种植。
 
甲申年春茶飘香时节(2004年4月18日),陕西茶人联谊会的负责人与联谊会会员、宁强县农业局局长丁振华以及殷开鲜等人,爬山涉水来到了宁强县与四川广元交界的2425公里处的黄坝驿乡(宁强段)关沟村草皮山南崖,海拔约为900米以上的山腰之间,他们仔细踏勘,发现此处山石曾经人工凿开,犹如深谷,高数十米,约展臂之宽,设有石门掩挡,可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石道上还留有碎坏的石块,马踏的蹄窝,脚夫“打杵”留下的印记。“打杵”是巴山“背二哥”不可缺少的行路工具,丁字形,由于途中歇息时支撑背负的重物用。构造十分简单,却是十分管用的。还有南崖面上的柱痕和风雨的侵蚀得难以辨清的文图,时隐时现。这就是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保留较好的一段。 “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的发现,从而印证出了秦蜀走廊运销佳茗和番马的辉煌历史。(韩星海《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发现记》)
岁月流逝,数百年过去了,如今秦蜀天堑变通途。虽然驼铃消逝了,马帮改行了,但茶香仍在,这一切始终难从历史的长河里消失,而且愈来愈清晰地显现在当代人的视野里。
推论之三:陕西茶马古道的发展历史和起点变迁
陕西茶马古道的发展有一段漫长的历史,大体而言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唐宋时期:陕西山南茶参与茶马交易,陕西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边茶集散地在汉中、长安。
早在唐贞元末年,朝廷为了固边,扩充军队,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急需大批茶叶,鉴于双方的需求互补,朝廷适时的设立边贸市场,用茶叶与西北的少数民族换马,开了茶马交易之先河。《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载 :(中唐)“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封氏闻见记》载:“(饮茶)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茶马互市的最早记载。
当时唐王朝与西域各国进行茶马贸易的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
著名的丝绸之路,以京都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到新疆,与天竺、波斯、大食、拜占庭相通。经济方面的输出主要是瓷器、丝绸、茶叶“三位一体”。唐代全国茶叶产量约80万担——100万担,人均2.4斤左右。不难推知,唐代茶叶的出口量很大,沿丝绸之路输往中亚、东南欧和北非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外贸的主体商品之一。
北方丝绸之路分南北两路:南路经敦煌、鄯善、于阗、莎车等地,越葱岭到大月氏、安息等国;北路经敦煌、车师前王庭(高昌,今吐鲁番附近)、龟兹(库车)、疏勒(喀什噶尔)等地,越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然后南下可达安息,由安息向西到达大秦(罗马帝国)。北、南两路的起点都是大唐的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丝绸之路是谁凿通的呢?是张骞(?—前114)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发展了汉朝和中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张骞是西汉汉中成固(城固)人,他生于斯长于斯,对陕南当时出产的巴蜀茶和丝绸应当十分了解。可以说,丝绸之路实乃丝茶之路。
当时输往西域各国的茶叶来源,考之历史,当以江南茶和巴蜀茶为大宗。诸多唐人诗歌表明,长安人青睐江南茶和巴蜀茶,这两地区的茶在长安茶市是主打产品。出产于陕南汉中和安康两地区的“山南茶”虽然近水楼台,但产量很低,不足以与江南茶和巴蜀茶抗衡。陕南茶是否加入到茶马互市的行列里呢?历史提供的信息表明:产于汉中、安康的山南茶也已进入长安市场。《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山南道汉阴郡(今紫阳)的茶芽列为贡品。相传紫阳宦姑滩是唐代贡茶园的生产地。西安商界人士陈子友先生回忆:他在民国年间,听原西安茶行“清盛魁”经理王子杰先生讲,他家在唐代就在西安经商,也卖茶叶,还保存有其家先祖在唐代经营茶叶交易的帐册,上面记有秦琼、尉迟敬德到他家买山南茶的帐务,账册后来毁于火灾。此虽是野史,亦有合乎情理之处。山南茶(紫阳茶)既然列为贡茶,品质当不差,又有子午道、汉江水道、郡道方便舟车运输,山南茶在唐代加入茶马互市极有可能。何况当时的安康、汉中已是唐代丝绸的主产地,丝、茶结伴远行是颇合情理之事。
明代熟悉西北茶马互市情况的杨一清也认为是“自唐世回纥入贡,已以马易茶”(《关中奏议》卷3杨一清《为修复茶马旧制以抚驭番众安靖地方事》)。吐蕃民族在唐人茶风的熏陶下,成为了饮茶民族。开元(713——741)年间吐蕃与唐在赤岭(即今日月山,在青海省湟源县西)、陇州(辖今陕西千水流域和甘肃华亭县地,治所在今陕西陇县)等处互市,双方的交换物品主要是马匹和茶叶、绢帛等。唐代人陈陶在《陇西行》诗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进入两宋时期,山南茶产量激增,不仅参与茶马互市,而且占有很大的份额。宋朝在西北地区的陕甘青三省多处设立马市或买马场,提供马匹的少数民族有吐蕃、回纥族、党项族、藏才族、白马族、鼻家族、保家族、名市族等诸多少数民族。(宋李焘《长编》卷61,景德二年八月)当时博马以茶为主,还兼用其他物资,但陕西用茶较多,用锦较少;四川则用锦较多,用茶较少。(清徐松等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三之五十三)宋初每年购买马数是5000余匹,到天圣(1023——1032)年间,每年增加至34900匹左右,即使在南宋初期,每年买马指标也在20000匹左右。(《宋会要辑稿•兵》) 北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一驮茶可换回一匹马,陕西每年输边茶叶20000驮。南宋战马的绝大多数来源于川秦战马。陕西出产的山南茶远远不够,必须大量运进川茶。如北宋诗人黄庭坚诗中所云“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 黄庭坚《叔父给事挽词十首(之八)》,《全宋诗》卷989)
1985年陕西省考古队在紫阳焕古镇腊子园遗址出土了有着异域风格的魏“胡弦带板”乐器和波斯银币,这似乎透露出一个历史信息:紫阳与西域有过贸易往来。“金州茶牙”(即今之紫阳茶)是唐代贡品有历史记载,相传紫阳焕古镇是贡茶产地。有学者因此推定紫阳茶在唐代就已经踏上“丝茶之路”参与贸易活动, 或已销往西域的羌、氐、胡、回鹘等地。这些历史的猜想并非毫无可能。在往后的年月里,紫阳茶的西行路线也大体是直走汉中的,转而或入长安,或直走甘、青、宁。
 
二、明朝时期:陕西汉中茶成为茶马交易主打产品,陕西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边茶集散地在汉中和长安。
《明史•茶课》云:“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犹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
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有多大规模呢?就以南宋为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蜀茶》云:绍兴元年“今成都府、利州路二十三处茶场,岁产二千一百二万斤。(一千六百十七万系成都府路九州军,凡二十场;四百八十四万系利州路二州三场)通博马物帛,岁收钱约二百四十九万三千余缗”,“川、秦八场额市马万二千九百九十四匹。”朝廷每年要从大西北和西藏地区少数民族那里换回12994匹良马,以装备朝廷的军队,万余马匹的要多少斤茶叶呢?按每匹80斤的平均数,茶叶的流通量在百万斤以上。何况需要交换的不仅仅是马匹,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特产,如毛皮和药材。除了茶马互市外,还有数量不小的“贡赐贸易”。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明确指示:“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明史•茶法》)。明弘治十八年(1505)杨一清《茶马疏》说当时买马之茶主要来自四川,两省“合用运茶军夫。四川、陕西都、布二司各委堂上官管运。四川军民远赴陕西接界去处,交与陕西军夫,转运各茶马司交收。”为了扶持蜀地的茶产业,以利实施茶马贸易的国策,户部郎中黄廉元祐元年“请榷熙秦茶勿改,而许东南通商。禁南茶勿入陕西,以利蜀货。定博马岁额为万八千匹。朝廷可其议。” (《宋史•黄廉传》)赵开指陈榷茶买马五害时提到“成平时,蜀茶之入秦者十之八九。” (《宋史•赵开传》)一年中蜀地生产多少茶叶呢?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蜀茶》云:绍兴元年“今成都府、利州路二十三处茶场,岁产二千一百二万斤。”扣除利州路的部分产量,总在800万斤左右,折合为480万公斤,合4800吨,运往陕西的“十之八九”大约在400吨到440吨之间。
蜀茶入陕一个最大的难题是运输问题。“川路险阻,搬茶至陕西极难。始元丰(1978——1085)初,拨成都路士兵数百人,贴补搬运,不一二年死亡逃窜几尽。茶司遂会和雇人夫,同共搬运。州府畏其势力,或和雇不行,则差税户前往,颇有贴费。洋州一处,因差夫搬茶,最为骚扰。”(蜀州通判吕陶《净德集•奏为缴连先知彭州日,三次论奏榷买川茶不便,并条述今来利害事状》)担任运茶工作的是“成都路士兵”、“和雇人夫” 或者“税户前往”。这样巨大的运输量不可能全凭人背肩扛,马驮车拉是必然的选择。
明人何孟春1528年撰《余冬序录摘抄内外篇》卷5记载:“洪武中,……驸马欧阳伦奉命西使,以巴茶私出境货鬻,……陕西布政司移文所属起车载茶渡河州。伦家人周保者,索车至五十辆。”欧阳伦从四川走私茶叶用的运输工具就是马拉大车,而且一次走私就是50辆,官家沿金牛道由川入陕大规模运输茶叶的场面,虽不如由川西入藏的“山间铃响马帮来”富有诗意和民族风情,但十分壮观的场面也使那条茶马古道黯然失色。
三、清朝、民国时期:陕西紫阳茶成为茶马交易主打产品,陕西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边茶集散地在安康、汉中和西安。
明初设紫阳县,但紫阳所产的茶以汉中茶名之。明代的汉中已成为陕南茶和蜀茶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但金州所产紫阳茶已有很高知名度,为文人所青睐。如明代文学家王九思在其《金州州守惠茶赋谢》一诗中称紫阳茶为“仙茗”,描写其色香云:“春泛山泉色,香分汉水头”。
紫阳茶以独立的茶种闻名于世是清朝以后的事。据考,清代中叶紫阳茶区各县茶叶总产量曾达1500吨,其中紫阳县茶产量约1000吨以上。道光二十九年(1849)《石泉县志》把紫阳茶与汉阴大米、平利生漆、旬阳龙须草并列为兴安四大名产。康熙《紫阳县志•物产》载:“至清代,陕南惟紫阳茶有名。”紫阳毛尖是公认的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清朝、民国陕西茶业进入紫阳茶时期。就茶马互市而言,清代较前朝逊色。民国赵尔巽等1927年撰《清史稿•食货志•茶法》记载:清“于陕甘易番马”、“陕西设巡视茶马御史五”、嘉庆前“陕、甘发西宁、甘州、庄浪三茶司,而西安、凤翔、汉中、同州、榆林、延安、宁夏七府及神木厅,亦分销焉”。茶马贸易的规模有多大呢?茶马御史廖攀龙又言,“茶马旧额万一千八十八匹,崇祯三年增解二千匹”。“康熙四年,虽裁陕西苑马各监,开茶马市于北胜州”、“仍准互市”。清朝前期易马每年11088匹,后又增加2000匹,共13088匹,需要茶叶百万斤之巨,涉及陕西七府一厅,蜀茶入陕的运输量不比前朝,但也十分可观。
 
紫阳茶区的形成与发展
清同治五年(1866),清廷调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率湘军镇压回民起义。左宗棠是湖南人,见“汉茶”(紫阳茶)充斥大西北茶叶市场,有意提携湖茶,主持制定了《变通茶务章程》,规定凭票销售茶叶的办法,为湖南茶商争得一些份额。如左宗棠驻军的甘肃省,添设南柜,涌来大批南方商人。平回战争结束,湘军仍驻防甘、新等省,有左宗棠和数万湘军的支持,湖茶终于占领了大西北市场。左宗棠为了保证军队和物资(包括茶叶)的转运,曾经调集大量民力修治皋兰官路,从陕西直抵兰州府,“五里一卡,十里一哨,百里一营。”(马竣《西行日记》)这条道路的路基,宽度为3丈至10丈,最宽处为30丈,车马往来可以通行无阻。官路两旁,5里筑一小墩,10里筑一大墩,作为里程标记。
湖茶的大批涌入,紫阳茶的垄断地位被动摇,茶叶生产跌入低谷,这种状况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得以改观。当时江南茶区相继沦陷,交通被切断,南方茶无法运往西北,而西北少数民族“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于是战神赐给了紫阳茶发展的历史机遇,重新占领了大西北茶叶市场,并转输鄂北、豫南。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紫阳茶外销约1070吨左右。因市场需求的刺激,紫阳茶的品质也相应有所提高。民国时期,一些权威的地理专著和颇有影响的报纸撰文称誉紫阳茶,认为:“南山紫阳产茶,色香味佳,于龙井、六安、武夷、松萝诸佳茗而外,别具一种风味。”“......紫阳茶则产量甚丰,茶质亦佳,最上品的色香味与西湖龙井、六安之毛尖不相上下。”这一时期,紫阳茶在大西北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且仍旧沿着丝绸之路运销西亚伊朗、土耳其、阿拉伯、伊拉克,及北非的埃及、得黎波里、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虽然走的路线还是“茶马古道”,但已不具备“茶马互市”的内容。
清和民国时期西安是湖茶的转输地和西行的起点,产于汉中地区的紫阳茶和南边的巴蜀茶则以汉中为转输地和西行的起点,大宗紫阳茶西行(沿茶马古道)东进(沿汉江航道)则以安康为转输地和西行东进的起点。陆路的选择主要有如下几条:
 
子午道:是发现和使用较早的道路之一,其开辟和使用至少在秦代,不少学者认为刘邦率军去汉中是沿此道,西汉末年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由汉中或安康北去长安,须经宁陕县境旬阳坝、江口,循池水谷北行,翻越秦岭而抵达长安,全长千里以上,其中山间谷道占440公里。今宁陕县北的腰岭关为通道南端的重要关隘。子午道不仅是陕南通往山外的要道,也是连接川东与长安的捷径。王云风(经历不详)《子午谷》诗云:“马前铜笛数声频,柳底行来汉水滨。且喜晚炊来子午,曾经春雨忆庚申。采茶路曲穿林女,放濑声高荡桨人。却叹盛姬几误国,荔枝飞骑独沾尘。”(《汉中茶业》)子午谷南口在今安康县境。这首诗描述了汉水风光,“采茶路曲穿林女” 则是写茶区景象。今西万路基本上是沿子午道开辟而成。子午古栈道还称之为“荔枝道”。荔枝道是由川东涪陵经西乡至宁陕通往长安的通道。至今在紧邻西安的宁陕县广货街镇、江口镇等地方依稀可见先民们深凿于峭壁上的石窝。在这条古栈道旁边散落有摩崖石刻、唐兵马营遗址、竹林八卦阵、铁板峰、石阵等十余处人文自然景观。
郡道:汉中府到兴安府(今陕西安康)的大道,为古襄郧(今湖北襄樊、十堰一带)到汉中驿道的一部分。有南北二线,北线为子午道的南段,南线从洋县与北线分开向东南经西乡县到石泉县城,再东到安康、湖北。沿途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人烟稠密,食宿方便,历史上曾辟驿道。
库谷道:是由安康经旬阳,循旬河、乾佑河(古称柞水)河谷而北越秦岭由库谷通往长安。今旬阳县城(古称洵关)控制着通道的南端。清•乾隆年间修《洵阳县志•风俗》载《竹枝词》云:“字号家家贩山货,穰庄如雪长安道。”就是描绘秦岭南麓库谷古道的诗句。西康铁路大部分路段都在库谷道上。
紫阳有无茶马古道的遗迹呢?对紫阳茶史有过深入研究的曾小勤先生作过一些实地考察,在他的《紫阳煮茶》一书中写道:“羁马庄是陕南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清末民国年间,是瓦房店、红椿坝驮茶马邦赴汉中的咽喉之地(据《紫阳县志》)。庄宅地处紫阳、镇巴两县交界之处,逆渚河西行过尚家坝便是。民国初年马步芳盘踞西北,破左宗棠清时茶盐厘金制,借以装备军械之名,私设茶贸公司,大掠茶利,直接到汉中设柜收茶,使紫阳茶大量西走汉中。土匪周华堂、王三春、胡宝安等安寨铜锣贯、云雾寨、光明寨等地,时土匪劫掠茶商,茶客避险就远,大批骡马驮茶队便翻滚子岭,过羁马庄,走镇巴县小河,到巴庙,翻越高庄子直插西乡五里坝。”他提及的这条路应当说具有“茶马古道”的某些特点。在紫阳,有不少甘肃茶客,因为他们一身粗布衣,裹一件羊皮褂子,满脸的沧桑,加之一头卷发,虬须蓬蓬,当地人戏称甘肃茶客为“毛葫芦”。清朝民国、时期,甘肃、宁夏、青海回纥不少商人在紫阳贩茶,结伴而行,用以交换的货物是盐或者毛皮,返回时可借助汉江航运,但大部分路段的运力仰仗马和骆驼,或者肩挑背扛,增添了古道马帮、大漠驼铃的风情。经过两三百年的文化浸润,“陕青茶”(紫阳茶的品牌)成为西北各民族兄弟特别熟悉的品牌,至今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等地的老茶人中,一提紫阳茶总会翘起大拇指连声称赞。
 
在清末民初的百年间,安康会馆文化兴盛一时,例如地处任河边上的瓦房店小1949年前,在这个仅有2千来人的小镇,相继修建了武昌馆、山陕馆(也称西北五省会馆)、黄州馆、江西馆、湖南馆、川蜀馆、河南馆等,这些会馆的商贸活动最重要的一项是做茶生意。当年陕帮茶行最有实力,控制着红椿、瓦房、焕古三处的茶叶交易。在瓦房店武(湖北)帮商人为了战胜陕帮,在汉口争得了英国买办的支持,而陕帮则与西北军阀联手,强取豪夺,雄霸一方。见茶叶生意利润丰厚,军界也插足其中。例如,1917年紫阳藉军阀张宝麟主持汉中政务之时,便在瓦房店设立秦昌公司,专做茶生意。(曾小勤《紫阳煮茶》)
紫阳茶不仅西行东运,还开辟了北方的市场。早在明代,自“俺答封贡”后,紫阳直接与外族进行贸易。“俺答封贡”是明代中期蒙古俺答汗与明罢兵和好的事件。此后数十年间,北方蒙古诸部一直臣服明朝,保持和平互市关系。时鞑靼人(蒙古)与明朝政府在陕西三边建立了官市,分为大市、小市两种,大市每年举行一次,小市每月举行一次,鞑靼以金银、牛皮、皮张等易陕西人绸缎、茶、釜锅、糖类物品,而汉中茶(含紫阳茶)通过“三边”市场直进入蒙古人民的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三边“建立革命根据地,虽然国民党政府对边区实行严密封锁,但茶叶不属“违禁品”,边区又实行保护民族工商政策 ,商人乐于去边区做生意。甘肃庆阳茶商张元忠曾将大批紫阳茶销往边区。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国民党政府军驻宁夏某部打着“淀源公司”的招牌,到汉中转运紫阳茶,一次就是三四百骆驼。
无论川茶、湖茶的涌入,或者陕茶的“西行东运”,或者茶走三边,茶叶的流通路线主要沿着四通八达的陕西茶马古道茶叶的终端市场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西藏,北方的内蒙古,并沿丝绸之路远销中亚、南欧、北非等地。
在千余年里的茶马互市中,无论从军事角度讲还是从商贸角度讲,陕西都是朝廷军事上的前沿阵地、桥头堡和商贸交易中心、物资集散地,它的战略地位举足重轻。因了这千余年里的茶马互市,陕西营造了茶马古道的网络,以西安、汉中、安康为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边茶贸易的集散地、转输地。陕西茶马古道网络具有历史悠久、四通八达、交易数额巨大、官办为主、民间参与的特点,且负载着强国强军、外事交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使命,其历史意义非一般的物资流通和商业贸易所能比拟。
 
逝者如斯!进入现代社会后,秦岭巴山不再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火车的长鸣代替了驼铃马啸声,马帮驼队改行了,巴山背二哥的身影消失了,茶马古道的风情已成遥远的记忆......
主要参考资料:《全宋诗》卷989、《汤显祖诗文集》卷20、《陕西茶文化》、《汉中茶业》、清•王士祯《池北偶谈》、 《明会典•茶课》、明•杨一清《茶马疏》、《雍大记》唐•陆羽《茶经》、韩星海《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发现记》、《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封氏闻见记》、《新唐书。地理志》、明•杨一清《关中奏议》宋•李焘《长编》卷61、清•徐松等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兵》、《全宋诗》卷989、《明史•茶课》、南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蜀茶》、《宋史•黄廉传》、《宋史•赵开传》宋•吕陶《净德集•奏为缴连先知彭州日,三次论奏榷买川茶不便,并条述今来利害事状》、明•何孟春《余冬序录摘抄内外篇》卷5、道光二十九年《石泉县志》、康熙《紫阳县志•物产》、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食货志•茶法》、马竣《西行日记》、清•乾隆《洵阳县志•风俗》、曾小勤《紫阳煮茶
作者:丁文(1940——),知名作家、学者、著名茶文化专家。与文学结缘半个世纪,他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400余万字的“丁文茶文化系列”,包括《中国茶道》、《大唐茶文化》、《茶乘》、《中华茶典》、《紫阳问茶》、《陆羽大传》、《茶魂》、《茶神情史》(52集电视连续剧)、《陕西茶史》、《陕西茶文化》等10余种余种。他是中国著原创性茶文化专书最多的人,有“中国茶道学开山人”的美誉,同时又是“陆学”研究的中坚,大唐茶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从文半个世纪,撰写作品约1300万字,发表或出版个人专著总计24种,代他人编撰书刊20余种。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茶马古道  西湖龙井  十大名茶  茶叶市场  中国茶道  茶文化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西藏茶马古道“明珠”的突围之
西藏茶马古道“明珠”的突围之
记忆之下的茶马古道?
记忆之下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路上的和顺古镇
茶马古道路上的和顺古镇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上的云南马帮
茶马古道上的云南马帮
茶马古道上云南驿的旧时光
茶马古道上云南驿的旧时光
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
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介绍
茶马古道介绍
茶马古道展明日在甘肃省博物馆
茶马古道展明日在甘肃省博物馆
“秦蜀道”茶马古道
“秦蜀道”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虽犹在边销佳茗入万家
茶马古道虽犹在边销佳茗入万家
茶马古道北段
茶马古道北段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