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路线到后来的普洱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当时步日睑的南方,即澜沧江外有车里土司管制,江内大片地方为步日睑辖地,自然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其六大茶山。步日睑归银生节度(驻景东)管辖。
此时茶已传至中原,再随文成公主陪嫁给松赞干布而进入西藏。由于茶叶品质上乘,解毒散寒,消食去腻等功用被藏族青睐,视其为配置“酥油茶”的极佳配料,从此便越雪山、漂金沙江,过丽江、银生城再至步日,以马匹、乳制品、药材、豆金交换步日的茶叶。
这便是南宋人李石着《续博物志》中所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据清代《普洱府志》记载:“年运吐蕃之茶达三万担”。此时期,为驮运方便,茶商便将收购到的散茶再蒸而紧压为团茶,大者如人头称“人头茶”,小者如牛心,称“牛心茶”。紧团茶千里之遥运西藏,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长日驮运中,团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变黑色,味有陈香,别于其他茶叶,易辨易识,渐为藏区喜爱。
宋代(960年~1279年),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辖。此时宋朝与北方金朝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步日部茶叶换得西藏马匹,再将马匹北转与宋朝,换取绵缎珠玩首饰。茶市扩大,促进步日各地茶叶种植加快。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元代(1206年~1368年)蒙古铁骑占领云南,将宋代的步日改为普日,在思茅一地设为思么,两地各设“甸”治,于普日加设“普日思么甸司”,辖两甸及南方各地。甸司归属元江路节制。元代中期,普日生产的茶叶随同以食肉、乳为主食的蒙古人西上进入俄国,后被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入《战争与和平》。《澜沧县志》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将普日改称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