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成套茶器是什么?
它封存了多少年?
你能说出这套茶器中每件茶器的名称和用法吗?
是由什么人制作,又是给谁使用的呢?
好的,接下来带着问题,往下找答案。
法门寺唐代鎏金茶器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有盖,直口,深腹,平底,四足。盖为穹顶,笼有提梁,盖与提梁间有链相连。整个笼子用极细的金银丝编织而成。
条结笼子,主要供烘烤饼茶后,趁热装入纸袋,作为一种贮器,暂存于此。
鎏金银龟盒
唐鎏金龟形银盒,分体焊接成型,纹饰鎏金,整个造型作龟状,引颈昂首,瞪目张口,四足外露,以背壳作盖,内焊椭圆形子口架,腹部供贮放碾碎的饼茶细末。取茶时,既可揭盖(甲)舀取,也可以龟口中倒出,十分方便。
鎏金蕾纽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
三足架银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盖上有莲蕾捉手,中空,有铰链可以打开,下焊接盘屈的银丝与盖相连,盖子饰团花一朵。盖子饰摩羯鱼四尾,盖子饰卷荷,台盘中心凹,直口,宽沿,浅腹,平底,主要用来盛放用于调茶的盐 姜 椒,即为盛放作料的茶器。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贮存盐花。带盖,直口微敛,深腹,平底,圈足。腹部分作四个壶门形,分刻四幅画面。第一幅一人吹笙跪坐于蒲团上,前有风鸟起舞。第二幅为一蛇口含宝珠,一人伸手做接珠状。第三幅为一人双手抚琴跪坐于蒲团上,前有双鹅展翅而立。第四幅为两人相对跪坐于蒲团上,一人吹箫,一人捧钵,其外填饰缠枝蔓草。
鎏金茶碾
鎏金茶碾,由碾槽、辖板和槽座组成。吃茶时,必须用其器将其碾碎。槽呈半月形尖底,与槽座焊接。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两侧各有一只飞雁及流云纹。槽座嵌于槽身,座壁有镂空壶门,门之间饰天马流云纹。
鎏金茶罗
鎏金茶罗,通体呈长方形,由盖、罗、屉、罗架、器座组成,均系钣金成型,纹饰涂金。盖顶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并衬以流云。盖刹四周各饰一和合云。罗架两侧饰执幡驾鹤仙人,另两侧为相对飞翔的仙鹤,四周饰莲瓣纹。罗和屉均为匣状,中夹罗网,屉面饰流云纹,有拉手。罗架下有台形座器,设镂空壶门。茶罗子,即茶筛。它是饼茶经茶碾碾成碎末后作筛茶用的。
系链银火筋
整体呈圆柱形,上粗下细, 链为银丝编成。火筋上端顶部为宝珠形,其下有凹槽,环鼻嵌入其中,将两筋用链系结成一体,煎茶时生火挟炭的器具。
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
调达子,作为茶具,主要供调茶、饮茶使用。直口, 深腹呈圆筒形,平底,喇叭形高圈足。盖作立沿,沿面饰有蔓草,盖面边缘錾有水波和莲瓣纹,中心是一个宝珠形的钮,下衬一周莲瓣纹。座四周錾有鸳鸯、飞禽等。腹壁中部刻有三名吹乐、舞蹈的伎乐,并衬以蔓草。底部圈足饰花纹,上部为圆箍棱,棱上饰四出扁团花,下部錾莲叶叶脉纹 。
鎏金飞鸿纹银则
银则是投茶时的匕状量具,形如勺,茶匙为量茶投茶的茶具。通长19.2厘米,匙面呈椭圆形,微凹,纵径4.5厘米,横径2.6厘米。匙柄长,前窄后宽,呈三角形。下段近匙面处宽0.7厘米,上段顶端宽1.3厘米, 均錾花鎏金,上段为流云飞鸿,下段为联珠菱形图案,并间以十字花。
素面银香匙
茶末投入汤心,为了达到调如融胶的效果,必须以茶匙击打汤面,使得茶末融于汤中。匙面圆形,匙柄上圆下扁。
鎏金卷草纹长柄银勺
鎏金卷草纹长柄银勺,勺面微凹,勺扁长,上宽下窄。柄面自上而下分别装饰三段蔓草纹,期间以凸起的莲蕾作界,纹饰鎏金。次器用于击沸茶花、搅拌调制茶汤。
鎏金团花纹葵口圈足小银碟
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纹饰涂金。葵口,浅腹,圈足。碟内底中心刻四株折枝花组成的圆形团花一朵,内腹面散点装饰五株“十”字形折枝花,边沿饰仰莲瓣纹。
虽然,今天茶席上各式风格的茶器已经能很好的满足我的审美,但是坦白来说,这样一套鎏金茶器还是存入了我的脑海。
对了,看到这里,需要赶紧特别郑重说明的是,30年前法门寺出土的那套唐代鎏金茶器还是存放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出土文物众多,所以在1988年建了个博物馆),莫要误会,文物并非在弘益。
2017年正逢法门寺唐代鎏金茶器出土30周年,在弘益茶文化中心拍摄的这一套法门寺唐代鎏金茶器是文物的1:1复刻版,为弘益从法门寺博物馆特别礼请收藏,成套茶器已在弘益大学堂教学大厅陈列展示,全球各地的弘益学员、美友来到弘益都可以零距离欣赏。
好的,介绍清楚之后,我们就来揭晓答案:
1987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精美唐代金银茶具。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茶器是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也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据同时出土的地宫前室《物账碑》记载,这套茶具是在唐咸通十四年(873年)随佛骨舍利封藏于此。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抗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再现天下,一共封存了1114年。
根据地宫前室出土的《物账碑》记载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二十两。盐台二副,重十三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琉璃钵子一枚,琉璃茶碗托子一副”等。另外还有长柄银勺子、银则、弧形银方盒、圆座银盐台,无疑都属于茶器。还有秘色瓷碟子、琉璃盘子,都可视为唐代饮茶的器具。
这是一套供奉佛寺之物,从地宫"宝物帐碑文"中可知是唐朝僖宗(874~888)皇帝的"恩赐"。因其为皇家所用之物,故而等级在当时应属最高之列。
从茶碾、碾轴、茶罗子等茶器錾有的铭文看,这些茶器制作于唐咸通九年至十二年(868~871),又有"文思院造"字样,而文思院,乃是专门制造金银犀玉巧工之物的宫廷手工工场。表明这些茶器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的大唐宫廷茶器。
同时,在茶罗子、银则、长柄勺等器物上,还有器成后留下用硬物刻划的"五哥"字样。据查,五哥是唐懿宗(860~874)李漼在位时,皇室及重臣对唐僖宗(874~888)李寰小时候的爱称,表明这些茶器为皇室专用饮器。
看到这里,可以喝一口茶。更多谈资,往下继续。
对于出土的法门寺唐代地宫宫廷茶具,在这30年当中,文物界、茶界等中外众多权威人士还做过大量研究和多次专题讨论,留下了完整的文字资料,并出版过相关书籍。弘益在礼请收藏复刻茶器的同时,也专门收集到10余份相关文献。有4期法门寺博物馆法门寺文化研究会的内部通讯,上世纪90年代博物馆工作人员书信手稿、中国邮政发行的文物明信片,法门寺剧本手稿,以及各类专著等。
法门寺剧本
上世纪90年代博物馆工作人员给丁明夷老师的书信手稿
1997年,中国邮政发行的文物明信片:鎏金银茶碾、云南澜沧帮崴古茶树、惠山茶会图、陆羽像。
《法门寺唐文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8年11月19日至23日,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印度、新加坡、香港、台湾、印度、尼泊尔驻华使节,集聚西安隆重召开法门寺唐文华国际学术讨论会。2000年出版。
法门寺文物丛书:《法门寺与法门寺博物馆》、《宁静的辉煌》、《法门寺唐代地宫宫廷茶具》、《法门寺唐代地宫金银器》,2003年出版。
《法门寺文化研究通讯》2004年第三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专号(21号到24号),2004年出版。
《法门寺文化丛书之七十二 法门寺地宫茶具与唐人饮茶艺术》
韩生 王乐庆 / 著,2004年出版。
《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上、下册,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宝鸡市文物局、扶风县博物馆共同编著,2007年出版。
爱茶的人或许都能有这样一种感受,今天我们谈论茶文化,大量文献典籍的千年流传,让我们在精神层面无比绚烂;我国是茶叶原产地,自古各类优质茶品产制丰富,让我们的茶艺品鉴也能头头是道;那物质层面呢?物质层面的东西,例如茶叶、茶具、甚至茶的建筑等,在历史的长河中绝大多数被耗用损毁难以保留。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蒙山紫笋,宋代贡茶龙团凤饼,什么样?什么味?也只能在书画中看个大致。宋代北苑,名震天下的官办贡茶厂,如今连个遗迹也难寻。茶室,日本都有三大国宝级茶室的待庵(妙喜庵),如庵和密庵,我们也没有留下一处。还好有这套唐代鎏金茶器出土,物以载道,分量极重,谈论茶文化不可不知。
唐代宫廷茶文化,是如何影响至今的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也证明了陆羽茶道的存在。虽然各地不断出土唐代茶具,但像法门寺这样完整成套的的茶道文物,尚属首次。这些茶器集中,全面系统的反映了唐代宫廷茶道风貌。同时还向人们展示了陆羽茶道发展到晚唐,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从茶罗子上细密的纱绢丝网和出土时残留的褐色粉状物来看,茶道形式从煎茶向点茶发展,这种变化表现在从炙茶、碾茶到罗茶这一过程还保留了煎茶道的原来形式,而茶末在筛罗后,就有两种不同的饮茶方式。或在盏中冲泡,而粉状茶面更适于点茶。也向人们昭示着唐代茶道主流在晚唐的变化。
法门寺这套文物的出现,对比茶经的出现对茶文化研究和现世茶文化的发展有了补充。《茶经》,世界上第一部描述茶的专著,此在茶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唐代茶道的集中体现。《茶经》及任何史料都未曾有过记载的茶具,即这批茶具是陆羽未曾见过的金银制品,但是,此寺出土的一批唐代宫廷金银茶具,让现今时人开阔了眼界,有了突破。那些曾在书上出现过的茶具如今经过数年得以亲眼目睹当时的唐朝盛况,宫廷茶道生活,放宽了时人体验此物的真实感。
当时唐代茶文化不是僵化的,具有可变性,为后代或当今茶文化发展留下了不断发展的余地。由于它是各家优秀文化的集结,各家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便可以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加以充分发挥。到宋代,宫廷茶礼、文人茶道、民间俗饮都进一步得到发挥;而到明代,道家、隐士则把茶的艺术境界发挥到空前的地步。所以我们今天在全国各地掀起此起彼伏的茶文化热潮便毫不为怪了。
茶文化有它的国际性。本身就是中国本土的儒道精神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出现以后影响着世界各国。首先受到中国茶文化影响的是日本,早在唐代,日本学僧最澄便带去中国的茶籽,也带去了饮茶的方法和礼仪,这样才产生了日本茶道。宋代,来华学习的日本僧人更多,特别是宋代的浙江径山寺,成为日本学僧学习茶道的重要场所。当然日本茶道结合自己的国情有所创造。
在茶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见证
然而,精致奢华的法门寺地宫的鎏金茶具在反映唐代茶文化的另一清晰史料《唐人宫乐图》中完全不见踪影。《唐人宫乐图》这幅画里宫中女子围坐一桌,喝茶的人手里持一小碗,从桌子中央一个巨大的茶碗里用长柄勺子分取茶汤。煮着喝茶也是唐代流行的喝茶方式。唐人煮茶,胡椒、桂皮、陈皮、葱姜、薄荷、茱萸和茶叶混在一起经过炜熬百沸后才成茶饮料。这样喝茶时候所用的器皿并不是纯粹的专用茶具。
唐鎏金茶具的出现显然是唐代新起的饮茶方式所用的器具。为唐代茶饮创新成功的就是陆羽。陆羽出身寺院,博学精茶,对于茶他有不同于世人的精神追求。煮茶喝在他看来就像喝下水道废水一样,茶经里说“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俗不已。”感叹世人的浅薄,白白浪费了天育草木的精妙。陆羽编写《茶经》把煮茶到喝茶成功进行了大改革。为他提倡的煎茶道亲自设计了茶器,烘焙、碾罗、烹煮、储存、饮茶一应俱全。并且设计了专用储存器“都篮”。二十四种工二十八件茶器,称为茶具二十四器。二十四种茶器各司其职,各有器德,将茶事生活里的精神内涵、思想体悟承托出来,完成茶道仪式。
按陆羽《茶经》二十四器比较,法门寺出土的唐茶具还不是完整的,入藏的部分也可贵的能确知制造和入藏年份,这在古茶具文化史上,比陆羽所创的二十四器大约晚了一百多年,与《茶经》介绍的型制相比,设计制作上大有改化,工艺更加精湛,器型设计匠心独运,纹饰优美。
如果说二十四器标志着中国第一种茶道仪式——煎茶道的出现,那么短短百年后法门寺唐茶具就是代表着煎茶道一直发生着改进。
日本嘉永年间编著的《清风· 煎茶要览》 将煎茶道茶艺 采茶、制茶、存茶及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等环节图文细述。这一时期在茶器上已经脱离唐风很远,但是可看到比二十四器,比法门寺汤茶器,煎茶道已经生长得枝繁叶茂的,茶器丰富而使用精准。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