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茶源流之沱茶工艺与品质特征溯源
时间:2023-11-03来源:杂谈黑茶 作者:马哲峰浏览:
次
三、沱茶工艺与品质特征溯源 从明代蒸而成团的普茶,到清代的女儿茶、馒头形的普洱茶、月饼形的姑娘茶,最终到民国时期诞生的碗臼形沱茶,形态演化的背后,茶的工艺也在不断演进。 自明代历清代至民国,滇茶向有散茶、紧团茶之分。它们在采制观念、制作工艺和产品特征上
从明代蒸而成团的普茶,到清代的
女儿茶、馒头形的
普洱茶、月饼形的姑娘茶,最终到民国时期诞生的碗臼形
沱茶,形态演化的背后,茶的
工艺也在不断演进。
自明代历清代至民国,滇茶向有
散茶、紧
团茶之分。它们在采制观念、
制作工艺和产品特征上,既相互借鉴又各有风格。
从明代至清代,滇茶中的名品
散茶,最有声望当属大理感通茶。
入清,崇德四年(1639年),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述了游历感通寺的见闻:“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
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
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
茶味颇佳,炒而复曝,不免黝黑。”
从清代至民国,滇茶中的名品
散茶,声名鹊起的非宝洪茶莫属。
民国十年(1921年),王槐荣、许实编修《宜良县志》载:“宝洪茶,惊蛰后发白色嫩芽,采取焙而揉之,曝干收贮,味香烈异常,他处产者亦多,然味则逊于宝洪矣。”这种初制
工艺相较感通茶,可谓上追下效,皆属
晒青毛茶制法。
差别主要体现在
原料的
产区、
采摘的老嫩、复制技艺导致的成品特征的差异上面。
民国时期,
下关沱茶主要由私营商号生产、销售,引领了时代潮流。它们中的佼佼者有永昌祥、茂恒、复春和、成昌等众多茶号。它们是一种竞合的关系,既相互联手合作压低
价格收购
原料,又在
沱茶的加工上展开竞争。
私营
茶商号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永昌祥加工
沱茶的
原料来自于凤山、猛库等地,甚至在凤山买了几十亩
茶山,并将茶引种到大理苍山的沧浪峰上。
早年永昌祥
沱茶是交由汪仲侯、陈德先、陈思贤等人承包加工。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永昌祥罗致陈思贤成为总技师,自行设厂加工
沱茶。
永昌祥
沱茶的加工自始至终都脱离不了手工业的状态,最主要是由于人力便宜决定的,以至于五十年代初购买了机器,也未曾投入使用。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开始,
下关康藏
茶厂采取凤山茶、猛库茶与大山茶作为
原料,使用复兴品牌生产
沱茶。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