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来,历代王朝实行“以茶易马"之法扩充军备,至清雍正十三年停止"以茶易马”,前后历时千年。早期的黑茶,品质形成于"船舱中、马背上”。唐宋年间,两湖、四川及云贵等省盛产蒸青绿茶,为便于长途运输至西北边区,必须将散茶压缩体积,蒸制成团块或篓包茶。运输过程中多经由水路北上,再沿陆上丝绸之路,由骡马、骆驼长途贩运。团块茶、篓包茶防水性能极差,沿途日晒雨淋,在湿热条件下自然发酵,形成了与绿茶完全不同的品质风味。边区民众对这种“发酵茶”的口感一旦形成,市场需求便定型。茶商受实践启发,便产生了以绿茶湿坯经长时堆积、渥成黑色的黑茶制法。
黑茶大规模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嘉靖三年(1524),巡茶御史陈讲在奏折中记载:“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产地有限,乃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篦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筐,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见《制茶学》)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