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脱胎换骨——明清至今到底经历了什么
时间:2023-11-10来源:只见说茶 作者:只见说茶浏览:
次
普洱茶的脱胎换骨。 明代是云南茶叶的大发展时期,当时流通全省,销量最大的当数普茶。据万历《云南通志》: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有车里一头目居之。 普茶成为流通全省,销量最大的茶叶。发展至明朝末年,首次对普洱茶地域做了权威界定。凡是云南境内由乔木茶树的茶青
明代是
云南茶叶的大发展时期,当时流通全省,销量最大的当数普茶。据万历《云南通志》:“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有车里一头目居之。”
普茶成为流通全省,销量最大的
茶叶。发展至明朝末年,首次对
普洱茶地域做了权威界定。凡是云南境内由乔木
茶树的茶青 、制造的茶品,一律称为
普洱茶。
清朝时期,
普洱茶不仅受到海内外人们的喜爱,更成为宫廷喜爱的
贡茶。
再加工为成品后方进行集散贸易,而进贡的茶采制精细、包装完善,多为
普洱生茶。
就
普洱茶的文字论著来说,清代也最为丰富。王昶《滇行目录》,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吴大勋《滇南闻见录》等均有记载。
这些古书中还提到
普洱茶茶味特浓,助消化之
功效最强,并有疗疾、保健的作甩。清朝前中期,
普洱茶压制成团,有大中小三等,其中大者一团2.5千克,如人头,有“人头茶”之称。18世纪中叶又制成
普洱茶膏,它是用粗茶熬膏成饼摹印而成,还有一种
女儿茶膏贡品。
清同治元年到光绪三年耳茶(l862 - 1877年),仅
易武茶山年产茶即达325吨。云南当地几乎家家种茶,户户卖茶,
马帮塞途,商旅拥挤。
这些忙碌着的人中,除了朝廷的
贡茶宫宦之外,还有来自印度、缅甸、锡兰,暹罗、安南、柬埔寨和国内的商人。每年至少有五万匹驮马来往穿梭干
六大茶山之间。
及至光绪末年,茶捐过重,茶家受损,
茶商亦无利可图,
普洱茶的产量突然回转直下,由过去的八万担降成 到五万担,随后每年
普洱茶产量越来越少。
直到民国期间状况才有所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普洱茶运销西藏、四川等边销市场和本省丽王 江、迪庆、怒江等地区。
1973年,
昆明茶厂试制大叶滇 种
普洱茶成功,并在全省各地扩大生产,逐渐打入了国际市场。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