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茶最早被发现时是人们用以果腹的食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典籍开始描述茶的药性,如南北朝任昉《述异记》:“巴东有真香茗,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说明人们对茶的益智、少眠、提神作用已经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人们在食茶和把茶作为药物食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很弱,但是却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因此茶开始转化为饮料。直到汉代,饮茶才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茶由食用到药用,再到饮用的转变过程,是人类对茶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逐渐忽略了茶的那些不突出、不重要的功效,把握了茶最为显著的功效——提神醒脑,并根据这种特殊的功效找到了利用茶的最佳方式——饮用,于是茶在汉代形成了一种饮料。
西汉王褒笔下的“茶饮料”
王褒,字子渊,西汉文学家,生卒年不详。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墨池坝)人。王褒《僮约》记载了茶在四川成为普遍性饮料的情形。他记载在汉宣帝时期,奴仆的日常工作有两项与茶有关,即“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其中“烹荼尽具”指的是烹煮茶叶和清洗茶具。这种日常劳作说明在西汉时期茶成为一种经常饮用的家庭饮料。“武阳买荼”中的武阳,即今天四川的彭山、仁寿、眉山等县,以及双流的南部地区。这些地方距离王褒的家成都不远,是我国传统的产茶区。武阳在当时很有可能是一个大型的茶叶市场。奴仆们几乎每天都去武阳买茶,说明当时茶叶的消耗量之大,也从侧面反映出茶在四川当时已相当的流行了。
饮茶之风的兴起
在汉代,茶作为饮料的功能正在逐渐强化,许多关于茶的文献都出自文人之手,比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许慎的《说文解字》、王褒《僮约》等等。这说明了茶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经常饮用的饮料,也体现了文人对茶的重视。由于饮茶使人精神兴奋、思维活跃,而这恰恰满足了文人写作的实际需求。尤其是汉末,东汉王朝没落,逐渐兴起了玄谈之风。文人们终日高谈阔论,当然也需要助兴之物。茶可长饮而且令人神清气爽,于是饮茶在汉末迅速发展,喝茶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进而使茶成为了一种更纯粹的饮料。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