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世来说,后来被归入茶马古道交通系统的南方丝绸之路,也即蜀身毒道显然是幸运的。因为这条道早在战国时期就被李冰修过,被秦将常頞修过,西汉时又被司马相如修过,并被司马迁载入了《史记》。后来又被官方多次修葺,被各种官方文献零零碎碎地记载,多少有些根正苗红的味道。
与之相比,滇藏茶马古道及后来并入茶马古道系统的,洒落在更广阔山野间的许多古道,就比较草根或者低微了。尽管这些古道历史上曾在货物流通、商旅往来、文明传播的过程中,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文献中有确切记载的寥寥无几。
甚至许多条道,卑微得连个名字都没有。要不是 20 世纪 90 年代,“茶马古道六君子”凭借一腔热血深入考察并命名,我相信这个庞杂的古代交通网络,至今仍会荒芜在崇山峻岭间日益败落。 当年木霁弘他们首次考察茶马古道的区域,是从中甸出发北上到西藏昌都,再向东横穿横断山到四川康定,最后回到中甸的。所考察的这片区域,是滇川藏大三角的核心区域,也是茶马古道系统的核心区。
而滇藏茶马古道,就是穿越这一核心区的交通主干线,也是茶叶从茶产区运往藏区的大通道。我们今天所说的滇藏茶马古道,主干线是从现在普洱茶的主产区西双版纳、普洱、澜沧一带出发的。当勐腊、勐海、澜沧一带的茶汇集到思茅、宁洱一带后,古道继续穿行在茶的主产区景谷、镇沅、景东、南涧,经巍山进入大理。
然后从洱源、剑川、鹤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出云南,进入西藏芒康,经左贡、邦达、昌都、洛隆宗、工布江达抵达拉萨。另一条茶马古道从现在的四川雅安、汉源一带出发向西,经泸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从竹巴龙过金沙江后,抵达西藏芒康汇入滇藏茶马古道。
当滇藏茶马古道到达拉萨后,可经江孜、亚东进入尼泊尔、印度一带,与南方丝绸之路在南亚次大陆相逢。实际上,这只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以这条干线 为主轴,向四周延展开的支线是十分繁杂的。另一条进藏的支线,从思茅、宁洱一带出发,沿德宏、保山进入怒江,再沿怒江大峡谷前行,经丙中洛进藏。
从古普洱府,也就是现在的宁洱出发,经墨江、元江、峨山、玉溪直达昆明的线路,也是这些支线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因为这条路,以最近的距离将茶产区与南方丝绸之路连在了一起,经五尺道直达四川、中原乃至京城,形成了贡茶古道。
滇藏茶马古道从丽江到德钦这段,除主干线过金沙江经桥头、中甸、尼西,再过金沙江到奔子栏,翻白茫雪山到德钦外,还有另外两条可供选择。一条是沿金沙江北上,经巨甸、塔城、拖顶、霞若翻格里雪山到奔子栏,与第一条路交汇北上;另一条是从巨甸西进维西,在顺澜沧江北上经小维西、康普、叶枝、换夫坪到德钦。
所以我们无从以某一条单一的线路来指代茶马古道,因为这是一个庞杂的交通系统。就滇藏线而言,这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是茶叶运输的大通道。其形成的历史,应当不晚于唐朝初年。因为早在唐初南诏国尚未统一六诏之际,来自青藏高原的吐蕃势力就已经进入到了洱海区域北部的丽江乃至剑川、洱源一带了。吐蕃势力的到来,至少说明在当时的吐蕃与南诏国之间,存在着一条往来“便利”的通道。彼时,这条通道更主要的用途,应该是军事,但当时云南的茶叶,也开始通过这条通道运送到藏区。
滇藏茶马古道的真正兴盛,主要源自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
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 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