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喝茶的你了解多少中国茶文化

时间:2023-12-08来源:高山茶人 作者:佚名浏览:
茶号称「国饮」,乃因茶起源我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树的国家,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传說这在神农尝百草的时代,即已发现了茶的妙用。而史料记载,也早在商周时代演变为饮料之用,歷经唐宋的盛行,及明代的改革迄今茶仍是国人所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一、前言
茶号称「国饮」,乃因茶起源我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树的国家,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传說这在神农尝百草的时代,即已发现了茶的妙用。而史料记载,也早在商周时代演变为饮料之用,歷经唐宋的盛行,及明代的改革迄今茶仍是国人所喜爱的饮料或用之解渴饮用,或用之品茗兴趣,对这有益身心的「茶饮」我们有义务将之推广流传。
 
二、古传說神农尝百草发现茶树至商周时发明茶饮而用之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是中国古老的俚语。由此可見中国人饮茶文化的普遍性,也說明了当时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一日不可或缺的。追溯中国人饮茶的源流,若依文献來推敲可以溯至公元前二七三七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陸羽的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魯周公……」,关于神农氏发现茶树的传說有二,一是神农氏尝百草身中七十毒,正当口干舌燥,五内若焚时,忽見几片葉子飘落至眼前,习惯地拾起送入口中咀嚼,其汁液若涩,气味却芬芳,且亦有效解毒。另一传說是有一天神农氏用新镬煮水,刚好几片葉子飘入锅中,煮好的水为黄,苦涩中带甘甜,喝入口中生津解渴,且提神醒脑,以神农氏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神农氏发现茶树后,只下个断语說是一种药,但却没给它适当的评价,也没替它命名,至周朝时代从经典中发现了「茶」这个字。诗经谷风篇有段记载:「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尔,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苦如荠。」,而本草注释說:「荼色白可供药用,嫩苗可当蔬菜,可知荼是种苦药,亦是苦菜。」有類似荼的功效。但当时并无「荼」字,至唐代陸羽茶经问世始灭一划作茶,以后才称茶,而不再称荼。据中国风俗史记载﹕「周初至周之中业,饮物有酒、醴、浆、湆等。……此外犹有种种饮料,而茶其最着。茶发明于殷周时,周人多用之者。」前面提到神农氏将茶当作药用,至殷周时才有当作日常饮料的用途。而不只是一种药而已,但因其饮法相当粗略,茶大概颇为苦涩,不是每个人都爱喝,所以茶至殷商时为日常饮用之物,然其功能仍适于药用,至秦汉以提升至酒之上,可能因制茶技术进步,而使茶较普遍。
 
三、汉;茶是汉皇宫内苑的高级品,南北朝时逐渐普及于民间
「茶至魯之周公旦而有名」,从其各种别名看來,当时仍以药用为主,直到汉代才有从药转变为饮用的;文献记载赵飞燕别传有云:「姜后見帝,赐座命进茶左右奏云﹕向侍帝不仅,不合啜此茶。」,由此可見茶已是汉室的饮料,且不是任何人随便可以饮到的,据王褒所写「僮约」一文中记载,知当时的社会有「客有烹茶」的习俗,但是这种风气并未相当流行,也许是因为野生的茶树相当难得。且寻量少的缘故,所以一般庶民很少能享受茶饮,而只限富豪或皇室,因此在汉代饮茶还是相当「贵族化」,世說新语记载:「王蒙好茶,人至輒饮之,士大夫輒以为苦,每欲侯蒙,必云:『今日有水厄』。」由这裡可知道在南朝时代已有好茶成癖的人士了。由魏晋南北朝(公元三世纪起)到唐代(公元七世纪起)是茶饮的「转变期」,这可能是因为茶树的发现越來越多,制茶的技术越來越进步,尤其唐代更是由贵族化渐纳入民俗的时代,因此饮茶的风气才会逐渐普及流传开來
 
四、唐代陸羽茶经中国茶道先声,「最澄」携回茶苗茶道传东瀛
唐代饮茶的风气已颇为盛行,不仅贵族们喜爱啜饮,民间饮茶风之风也大为流行。当时阳羡唐贡山所产的「贡茶」是皇室喜爱的珍品,产量不多,非常名贵。那时阳羡茶得在清明前送到长安,做好的茶,即快马加鞭,日夜奔行數千里到朝
廷必先荐宗庙后赐重臣,以茶开清明大宴,茶的身价由此可知,因受宫廷重视,才由官府培植茶树。于是茶树由野生而成农物栽种,接着民间再种植,因此有了「茶税」的出现。「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由于上位者的喜爱与重视,民间亦群起效尤,于是饮茶蔚为风尚。尤其是各大都市到处可見茶肆,茶经有云:「…谢安,左恩之徒,似皆茶饮,是以兴时俱广浸于世俗,至国朝而盛,兩都荆州渝洲谙地,已为每家必饮之物」,这是描写茶饮盛行得情况。而诗风盛行唐代,咏茶的作品更不胜枚举,也可证明当时的茶风。唐代诗多名家也是嗜茶者,继陸羽之后的茶道名人属盧仝嗜茶如命,所着的「走笔谢孟谏識寄新茶」诗妙趣横生其中的「天子需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及盧仝七碗茶,更为后來品茗者传诵不已。唐时不仅国内饮茶,也输往各国由「榷茶使」司掌,当时來华留学生有是日本为多,日本僧人「最澄」学成后将茶苗带回日本,于是日本开始植茶。
 
五、宋;帝王嗜饮贡茶需求甚殷切,民间斗茶茗战之风颇盛行
宋人饮茶,基本上仍依循唐朝的准则,又从高雅的享受更发扬光大。有关茶的吟咏从更是藻墨丰富,举之不尽。而当时「茶禮」及「尊茶」兩种习俗的存在,使茶更为民间重视的原因。至今民间相亲,还是让女方奉茶给男方來相亲的亲友的习俗。「工书画,通百艺」的宋徽宗更是皇帝之尊,亲着「大观茶論」二十篇。宋朝文人也都是品茗行家,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蔡君謨…等也都有诗句赞茶,其中苏东坡与君謨的「斗茶」及东坡与司马光的「墨茶之辩」更传为佳话,而民间也常以斗茶为樂。所谓「墨茶之辩」是指有一天司马光开苏东坡的玩笑說:「茶与墨相反,茶欲白(宋时评白茶第一)。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此二物?」苏轼不加思索的答道:「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真是妙人也妙语。
 
六、元;生逢亂世文士以茶为佳友,版图遼阔或有助茶之流传
元朝对于「茶文化」最大贡献,应是将茶推广到四大汗国的領域,北达俄国,西抵波斯及地中海以东之地。虽史料并无元朝茶事推展的记载,但元人本为蒙古游牧民族,唐宋曾以茶安抚,对茶应有一份好感,只是没有那种品茗的风雅罢了,随着領域的推广,而将生活的茶发扬于外,并无不可能。而民间品茶之风,或可由元曲中「坐烧丹忘记春秋…淡饭一杯茶去」。略見避世隐居的寄情山水之趣,与茶、饭并列的普遍。
 
七、明;品饮方法改革创新为泡茶,文人提倡升华茶艺的境界
明代,茶的形狀已渐由团茶变成散茶,于是唐宋饮茶的准则,也做了增补或删除。由原來的煮茶改为泡茶,程序也因而缩减,同时也发明了「妙菁法」,此法发明后才开始有了綠茶及红茶的制造,不过当时除了采用「泡茶」的方法,乃沿袭着「煮茶」法,只是在器具及过程上较简化罢了。而明代宋肆的经营已很普遍,而民间品茶的活动也由内而外,日常会举行「点茶」、「斗茶」之会,大家相互「较精」比赛技术的高下,一时蔚为风尚。因唐宋以來,茶饮之风素盛,下迄明代,颇有日渐风行之势,「妙菁」的制茶法,与「散茶」的流行,使得饮茶的方式,日趋简化,不若唐宋团茶的繁复,现今的制茶方式与「泡茶」法,即是沿袭明代的方式,至今也约有六百年的歷史了。明代时,因朱元璋起于民间,深知民间疾苦,茶课(税)甚轻,由于利厚,民间更广植茶树茶商地收购运往四方,明代有如宋一朝,需以茶來怀柔四夷,作为政策上的应用,如此「采山之利,易充厩之良」的「以茶易马」,更便明代对于茶的重视了。明代重科举,文风很盛,喜以风雅相尚的文士,吟风弄用之余,品茶助兴似成风气,而书坛名流也常以「茶事」为题,如文征明有「烹茶图」、沈周的「虎丘对茶坐图」、「醉茗图」,仇英「松亭试泉」图,唐寅的「品茶图」……等,是图也是诗,同时茶书的著作,更多达四十余册,可見茶饮在有明一朝的盛况了。
 
八、清;晚清腐败洋水已冲淡茶味,端茶送客似不如前朝盛矣
清朝至皇太极入主中原及多尔衮摄政以來,虽仍沿旧明之制度.但法规尤为严密,且又屢兴「文字狱」,文人精力与汉族思想遂而受挫,这与元朝也有相類之处,文人已无心吟咏「茶」了,再加上清末经鸦片、英、法甲午诸役后.民心士气危弱。民族自尊心也大损,挟西洋船坚炮利之余威,茶饮似乎也为洋水冲淡了。民间饮茶的风气似不如前朝的盛行,有关茶的书册。坊间几无所見,文人谈及茶事者亦较少.而达官贵人间相往來,竟有「端茶送客」的陋规.即当宾主言谈并不融洽时,主人会令仆人献茶,这等于下逐客令,知趣的访客最好尽快離辞,免得自讨没趣,这和从前「客來烹茶」、「敲冰煮茗」、「以茶待客」的情况,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了。民国成立后,饮茶就已蒙上浓厚的商业气息了。各地茶肆皆各有特色,如福州茶馆兼营浴池生意,贵州茶馆里的說书,江西茶馆前的道情,北平茶坊因在帝京,因此颇有帝王气势,四川茶馆则花样最多,气象万千,饶富趣味,广东茶馆的工夫泡法等,皆具地方色彩又有特殊风味。台湾因为外国进口饮料充斥坊间,咖啡厅林立街头,茶饮一度曾没落,但近年來因得各界人士提倡,并证实茶有益身心,故重新唤起国人对茶的注意,这是一种好现象。从明清迄今,饮茶仍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份,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份,至今我们口渴还习惯說「喝茶」,因此应该让国民认是并体验正统的中国茶道的生活艺术,而大众应对「茶的文化」有一翻了解。
 
九、结論
自神农氏发现了茶葉以后,歷经唐宋的发扬,明清的改革迄今,它已在中国歷史上吟咏了至少三千年以上,「茶」号称为「国饮」一点都不为过,所为饮水思源,饮茶也要知道它的來源,尽管「茶」已风行各国,成为世界最有益的饮料,然中国人还是中国人饮茶的方式与精神,因为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文化特质。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中国茶道  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喝茶  普洱  茶树  功效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陶瓷文化和茶文化
陶瓷文化和茶文化
什么是茶文化内涵呢?
什么是茶文化内涵呢?
细数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
细数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
50名小朋友体验茶文化
50名小朋友体验茶文化
以“茶诗”丰富茶文化内涵
以“茶诗”丰富茶文化内涵
2014第十三届中国郑州国际茶文
2014第十三届中国郑州国际茶文
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
历代中国文人笔下的茶文化
历代中国文人笔下的茶文化
李清照茶词与宋代茶文化管窥
李清照茶词与宋代茶文化管窥
浙江德清开展茶文化进校园
浙江德清开展茶文化进校园
黄山的茶文化
黄山的茶文化
青岛天都茶文化城
青岛天都茶文化城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