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乌龙茶不仅是台湾人自己喝,还拿来送礼,甚至远销国外赚取外币。
早些年台湾茶都是种植在距离茶农居住地较近的山谷和丘陵地带,但是因为海拔比较低,茶叶内含物质的苦涩就比较重(普洱茶高海拔苦少甜多),所以早期台湾茶是以中高度发酵为主要工艺,俗称红水乌龙茶,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茶叶市场竞争开始激烈,茶农发现高山种植的茶,苦涩味较低,香气也更加高扬,而且最重要的是随着种植海拔的提升,发酵程度就越低,后来台湾茶形成一个固有的规律——高山化、绿茶化。
从1980年代开始,台湾茶业走向发生巨大变化,当时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台湾开始组织茶的比赛,而且由官方举办,由专业评审人主导比赛的成绩名次,这一事件也很大程度上住到了台湾乌龙茶的制作风格,比赛茶的要求首先茶的外观要求漂亮,所以球形乌龙成为主流,再者要求香气,于是乌龙茶的茶汤更靠近绿茶化,从前可以经久耐放的红水乌龙茶就突然变少了;台湾高山乌龙茶因为靠近绿茶,所以更香更甜,但是却不像红水乌龙那样耐泡,而且喝多了,胃也受不了。
台湾人自从引进乌龙茶种植以后,也喝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茶,于是慢慢的也喝出了一些门道,台湾俗语:风水、文章与茶,能懂的人没几个,可见茶的学问深不可测。
这一波紫砂壶收藏热潮正是把云南普洱茶带入台湾的源头,那么一茶一壶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此事又要说回到80年代,当时大陆还没有改革开放,除了与香港有间接交流之外,大陆与台湾是属于隔离状态,所以就更别提贸易往来了。
但是俗话说赔钱的生意不愿做,杀头的生意冒险来做,台湾当时如此火爆的紫砂壶收藏热潮,让商人们不得不打起了算盘,如果直接从大陆的口岸走私紫砂壶,这不切实际,于是大量的黑船和船员就借着香港这条国际通道做起了紫砂走私的买卖。而之后大陆开始改革开放的事我们都知道,对于茶和壶来说都是从善如流,在香港设立了海洋、双鱼、英泰、锦风四大公司,那时台湾正好是经济迅猛增长期,一把紫砂壶只要过了台湾海峡可以有数十倍的陆润,暴利使得海峡两岸的走私船只络绎不绝。
那么究竟普洱茶和紫砂是怎么搭上关系的?原来走私这种一本万利的高风险买卖,很可能被抓到以后货充公人坐牢,所以既然风险都是一样,那么走私商人都会把船舱尽量填满,例如当时从香港夹带一些铁罐铁观音和岩茶去台湾高价兜售,也让这两款茶在台湾火了一把。另一方面也会带一些便宜到不行的普洱茶饼和茶砖,说出来不怕你笑,当时这些普洱茶饼和茶砖是用来塞船缝的,就怕把紫砂壶给磕坏了。
所以呢,虽然登台的时候一个踉跄,但普洱茶最终还是走上了台湾茶界的舞台。
‘不要给我机会,否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大概就是普洱茶对于台湾的宣言,虽然首次登台不是主角,就一跑龙套的,但却恰逢时机,普洱茶完美的补足了台湾乌龙茶的补足了台湾乌龙茶的短板,首先普洱茶够便宜,这就攻占了中低层阶级市场,让很多买不起高山乌龙茶的人也过足了茶瘾。再者普洱茶不但便宜而且好用,可是喝惯了高山茶的台湾人还是不能接受最初被称为‘臭浦茶’的普洱。为了扩大利润走私商会跟客户说:普洱茶你不喝没关系,因为普洱茶不是喝的,是用来养壶的,你看普洱茶泡出来的茶汤深红浓稠,最适合养壶,一砖普洱熟茶的养壶效率可抵十几斤高山茶,那是相当的省钱,而且养壶剩下的茶汤还可以浇花,普洱茶渣可以当花的肥料,当然你不买也没关系,你买一把壶,我送了你10片茶........
当年普洱茶就是以这样连蒙带骗半卖半送的方式推广开的。
所谓人上一百,各型各色,口味也是一样,普洱茶对于台湾茶来说,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伤胃,许多常年喝台湾茶的茶人就有了极佳的代替品,这些人中不乏专业茶人和社会精英,时间一长他们也从普洱茶中慢慢品出了门道,于是反馈走私商夹带一些更高端的印记茶和号级茶到台湾。并且在对比品饮和交流之间逐步累积起了普洱茶的品饮心得。
最后,不要忘记了,近年炒高普洱茶的商人很多也有来自于台湾,投入金额之多,库存储备之大不可想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不好的东西不会有人来炒作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曾经爱理不理的普洱茶,如今很多人都高攀不起。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