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市的兴旺,必然推动
茶具的发展,唐代的
茶具与现代不同,当时的
饮茶习俗和程序比现在复杂的多,也讲究艺术。
《
茶经》记载,唐代
茶叶以
饼茶为主,加工工序分为七道“采、正、捣、拍、烘、穿、封”。品饮时根据“
煮茶”或“煎茶”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的
茶具。
首先,用火炙
烤茶饼而后放入茶臼或用茶碾碾压成茶末,倒入罗筛,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入茶盒中备。
另一边准备好风炉,茶釜中倒入优质清水,煮至水泡如蟹眼(初沸)时加入适量盐,到水沸如鱼眼(第二沸)时,用勺子舀出,放在一盂中备用。
此时把备用的茶末,适量投入釜中,等到水观之如腾波鼓浪(第三沸)时,把备用的水重新倒入釜中“止沸育花”(使水不再沸腾),这时茶就煮好了。
然后,将煮好的
茶汤倒入专用的茶碗中,
茶汤中飘着汤花,正如《荈赋》中描述“焕如积雪,哗若春敷”。
据《
茶经》记载,做完整套上述茶事,所需
茶具达28种之多。在出土的唐人纪年墓中有一整套唐代
茶具,对照一些描写唐人茶事的书画作品,现代人已经完整复制出唐代茶事并表演,如今的日本
茶道也大都沿袭唐代茶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