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发西南,使得云南的茶叶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云南当地至今仍有茶树乃“武侯遗种”的传说。
唐乾符六年(879),南诏国在现在的宁洱县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管辖包括“利润城”及古六大茶山在内的澜沧江区域。
同时,茶随文成公主进藏,传入藏区,为以后滇藏茶马贸易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南宋人李石的《续博物志》中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五代十国时期,大理取代南诏开始统治云南。大理国将“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合镇管辖。
元代,蒙古统治者改“步日”为“普日”,所产茶被称为“普茶”。
由于蒙古族为游牧民族,并不缺少战马,因此茶马贸易衰落,普茶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元代中期,普茶随蒙古人西进,传入俄罗斯。
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改“普日”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后“普耳”改称“普洱”。
明人饮普洱茶蔚然成风,明代方志学家谢肇涮著《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清代是普洱茶发展的一个高峰。
乾隆时期,普洱茶行销天下,名动海内,成为官府的重要税收来源。
20世纪前半期,普洱茶因国内战乱连连,几度兴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再次步入发展正轨。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普洱茶都是作为出口创汇商品销往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内销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