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下关沱茶,你还记得三十年前的重庆沱茶吗?
时间:2019-03-28来源:清心论茶 作者:佚名浏览:
次
如果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话,那每一个地区的人都有自己喜好的那一口茶。
如果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话,那每一个地区的人都有自己喜好的那一口
茶。
这和地域性格,
历史传承紧紧关联,有时候你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喜欢,但就是喜欢了。
就像潮汕喜欢喝
单枞,广东喜欢喝
普洱,北京喜欢喝
茉莉花茶,福建喜欢喝
岩茶。那对于川渝来说,除了现在流行的碧潭飘雪之外,可能最最有
历史感的,就是重庆
沱茶了。
沱茶,这种厚似壁碗、圆似面包的
紧压茶,从诞生至今,一直以其超高的性价比、超高的耐泡性、醇厚甘甜的口感,而被大家所喜欢。时至今日,依然可以看见网络流行语“甲沱在手,天下我有”之类的调侃。
现在提起
沱茶,大家都会想起
下关沱,而其实从半个世纪以前,除了
下关沱,还有一个重庆
沱茶,他们共同承载了很多川渝
老茶客,尤其是重庆茶客的大半
生茶饮记忆。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重庆
沱茶在整个川渝市场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
下关沱。
根据《中国名茶志》记载,
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本产于滇西南
茶区,因为新中国建立以前只在
下关加工和集散,所以
历史上约定俗成地把“云南
沱茶”等同于“
下关沱茶”。
在清末民初,主要生产
下关沱的,是以永昌祥、复春和等为代表的各种民办商号。而到了三四十年代,
下关沱进入了迅猛发展期,带有官方色彩的“云南
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之“康藏
茶厂”等相继成立。
陈邦贤在他的《自勉斋随笔》中有这样的描述:“四川一带
饮茶之风盛行,以
沱茶为最多,
沱茶又以
下关的
沱茶为上品,
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
1951年以后,随着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全国
茶叶的生产加工,被完全统一到了
中国茶叶公司(简称:
中茶)之下。从这个时候开始,
下关茶厂在国家计划里主要负责生产以心脏紧茶和
砖茶为主的
边销茶,而重庆因为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备受国家扶持,改建后的“重庆
茶厂”一跃成为西南最大的
茶叶加工企业,开始生产
绿茶、
花茶,以及
沱茶。
1953年,重庆第一个
沱茶诞生于重庆
茶厂。而从重庆开始生产
沱茶之后,
下关的
沱茶产量就越来越小,主攻
边销茶,就这样在计划经济下,原本属于
下关沱的半壁
茶叶江山,被迫拱手让给后来居上的重庆沱。
相比之下,
下关沱味道会更重,更耐泡,更香,而且有种云南茶代表性的烟香味,而重庆沱的特点是喝完有种沉香味,带点回甜。
这其中口感的差别,归根结底还是
原料和
拼配的原因导致。重庆
沱茶使用的
原料主要是中叶种或者小叶种的
原料,而
下关的
沱茶使用的
原料则是大叶种的
晒青毛茶,大叶种与小叶种之间最大的问题,则在于大叶种茶的
内含物和水浸出物的含量会相对更高,味道更重,相对而言更耐泡,用重庆话来讲,就是“更霸道”些,更容易受到饮食习惯上口重的川渝人的喜好。这也成了若干年后,
下关沱收复失地时,手上最重的砝码。
1984年是个重要的
历史节点。这时国家的
茶叶流通体制改革,
中茶大一统之下的
茶叶流通体制开始逐步放开,所有
茶厂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自主发挥生产经营优势。
就这样,从80年代初期开始到90年代中期,重庆
沱茶失去了国家政策的保护伞,逐渐丧失了垄断地位;而从80年代中期到2000年,
下关沱迎来了发展的巅峰,几乎将重庆沱完全取而代之。2003年,重庆
茶厂宣布停产,重庆沱的一个时代终结。
沱茶是老重庆人的年代记忆,虽然喝的方法很粗狂,但味道和记忆却很细腻。很多人都还记得分
沱茶时“咔擦”的声响,记得用秤砣、砖头来敲,甚至拿木质的门板去夹的场景。那个年代,火车、轮船到达重庆,广播里最先介绍的特产就是重庆
沱茶。
对他们这个年龄的人而言,
沱茶是过去的时光。热水一
壶,冲下去,腾起的热气和香味,都让她回忆起当年的光景,那些绿皮火车的画面、轮船鸣笛的哨响,和山城的热闹模样。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