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对来说,普洱生茶的历史较为悠久,而熟茶按大家熟知的到目前也仅有40年左右的年轻历史,那么到底普洱茶发酵是不是只有那么年轻的历史呢?熟茶的出现应该也有他自己的演变历程,是什么原因促成这一新茶类横空出世呢?
“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
“丙、潮茶一盘灶须高品、梭边各百五十斤,概须潮水,使其发酵,生香,且柔软便于揉制。潮时将拣好茶三四蓝(约百五十斤)铺地板上,厚以十寸为度,成团着则搓散之。取水三喷壶匀洒叶上…..潮毕则堆积一隅,使其发酵,热度高时中心达106度,近边约92度”。
同样谭方之(1944)也有很详细地记载:
“茶叶揉制前,雇汉夷妇女,将茶中枝梗老叶用手工拣出,粗老茶片经剁碎后,用作底茶,捡好之“高品”、“梭边”,需分别湿以百分之三十水,堆于屋隅,使其发酵,底茶不能潮水,否则揉成晒干后,内部发黑,不堪食用。”
1958年,下关茶厂试验成功紧茶蒸汽高温快速发酵,全程翻堆两次,最多15天。但是这种发酵的紧茶缺陷较大味道比较奇怪,尽管如此,这仍然为1975年后下关茶厂研制自己的渥堆发酵打下了基础。这也许造就了下关熟茶和勐海熟茶味道上的分野。
1960年到1970年这十年间,云南生产的普洱茶经由广州出口,由于运输条件比以往更加便利,发到广州,香港的云南青茶老味不够,于是当时以卢铸勋为代表的香港茶商就想办法用云南普洱茶进行泼水发酵,他的做法是:
“每百斤茶加水20斤,用麻袋覆盖使其发热到75度,翻堆数次,茶约七成干时,装入面粉包,吊在仓库里。如果茶包太热,倒出来抖一下,再放入包中”。
于是这样的需求就在当时被提出来了,香港客户需要大量发酵的普洱茶,1973年当时云南省茶叶公司组织昆明茶厂的吴启英,安增荣,李桂英,勐海茶厂的邹炳良,曹振兴,以及另外下关茶厂的两位技术员共计七人前往广东的河南茶厂学习渥堆发酵的技术。这七人回来后在昆明茶厂大规模实验,几经周折,制成了第一批昆明茶厂的发酵茶。
1975年,勐海茶厂的普洱熟茶基本定型,普洱熟茶园茶7452,7572开始批量生产;下关茶厂则推出出由渥堆熟茶制作的7663。该茶在1976年后大量出口法国,这就是后面的销法沱。而昆明茶厂推出7581熟茶砖。也就是说尽管普洱熟茶1973年是指成功,而产品大规模上市是从1975年开始。